忆起昔日苏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迤俪且飘逸、精致且细腻的小桥流水江南人家,吴侬软语粉墙黛瓦;谈起今日苏州,人们会不禁想起姑苏城外金阊城畔铁肩担正义、柔情化干戈的女法官们。

 

苏州市金阊法院现有在编干警77名,其中女干警39名,占全院干警总数的50.64%。该院去年结案2702件,一半以上由女法官审结。结案最多的“办案状元”连续五年被女法官摘取。这些“金花”们在人间天堂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颂歌。

 

张迈:无数个“请”字折服人

 

张迈已办案十六载,收到当事人的锦旗若干面、感谢信若干封,受到上级部门表彰若干次,江苏省法院系统二等功一次、苏州市法院系统三等功两次、苏州市“十佳法官”……,一大堆“红本子”和“红绸缎”塞满了她的文件柜。荣誉面前,她淡定而从容地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呶,一件跨度逾十年,涉及多家法院调解与判决,当事人始终不服,三番五次上访的返还投资款纠纷案竟然被她解决了。秘诀在哪儿?张迈轻描淡写地说:“我就是实地调查取证18次,庭审3次。”口中简简单单的“18次与3次”其实已经折射出张迈在十几年法官生涯中,牢记肩上重担,心怀百姓利益,注重调查实践,掌握案件火候,寻找利益质点的崇高司法追求。

 

“尽管她没有支持我的全部诉讼请求,但我被她法庭上脱口而出的无数个“请”字所折服。”这位七十高龄的案件当事人在案子宣判后由衷感言。

 

张娟霞:且让农民工“消消气”

 

在十八年的法官生涯中,张娟霞得到百姓的夸赞不计其数,她却谦虚地说:“这些是群众对她的错爱。”然而,正是百姓的这份“错爱”,让她如此的热爱法官事业,如此的关心百姓冷暖。

 

“反正我上无老下无小,你们要是不给我讨个说法,我把你们杀光!你们本地人维护本地人,欺负我们农民工……”这位说话无比愤恨的农民工胡清华后来却给张法官送来了“伸张正义、还我公道”的锦旗。原来,在苏州打工的胡清华与房东因房租费问题发生纠纷,闹到公堂,自认为苏州法官很“排外”,情绪异常激动。张法官接手案件后赶紧与胡清华交流沟通,没想到胡清华却恶言恶语,不理不睬。面对此情此景,张法官耐心倾听,待胡清华“发泄完”才态度诚恳地向其辩法析理,语气柔顺、娓娓道来……

 

面对无礼谩骂,张法官却说:“农民兄弟在外受委屈心里憋得慌,且听听他们的诉说,好让他们消消气。”

 

李凤云:夜间伏击“捉拿老赖”

 

20091211,《法制日报》报道了《你跑我追,抚养费执行案何时了》一文,文中杨大伟离异后为逃避抚养费“8年放“鸽子”,“12次躲“猫猫”,但是每次都被执行法官夜间伏击后“捉拿归案”。李凤云就是此案的首席“执行官”。

 

为什么12次次次都能捉到杨大伟?李法官的一句“邪不胜正!”深深地触动着无数人的心灵。这位说起话来斩钉截铁、做起事来雷厉风行的女法官已在执行一线奋斗了近二十个春秋。为了伏击“老赖”,李法官有时候蹲点十几个小时。腰椎病、颈椎病这些多年来坚守执行一线埋下的病根经常把她折腾得痛不欲生。

 

院领导叫她到其它庭室“歇一歇”,她却调侃说:“颈椎和腰椎不好的人需要多活动,您突然不让我‘动’,‘神经根’粘连起来会更疼!”

 

林丰:同是“孩子妈”我懂您

 

 “法官妈妈”是“涉少”案件的孩子们对她的爱称,她就是林丰。

 

今年2月初,她承办了一起“情理两难”的抚养费纠纷案。原告是三岁宝宝,代理人是年轻无助的妈妈;被告是精神病爸爸,代理人是年迈无能的妈妈,两位老少妈妈恶语相向,毫无调解余地。然而,林法官却让奇迹发生了。她“三顾寒舍”:第一次上门,她联合居委会同志给被告办理了“低保”,只字未提抚养费的事;第二次上门,她给老妈妈带来了苏州权威精神病院的相关资料和病例,还是未提抚养费的事;第三次,她拿出了宝宝的照片。看着相片上的孙女,老妈妈心软了,“我也想出钱养宝宝,但又担心将来我们不在了,谁来照顾宝宝她爸,所以想把钱留给他!”

 

“同是‘孩子妈’我懂您!您现在才五十来岁,等您七十多岁的时候,宝宝已长大成人,那时自然应由她来接班照顾爸爸了。”她耐心地算着抚养账。老妈妈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编后语

 

大象无形,大音声稀。苏州市金阊法院的这些“金花”们用智慧书写着法院的成长历程,用柔情化解着冻结的灵魂,用忠诚守护着古城的平安,用坚毅开拓着司法公正的坦途,用刚强追求着司法为民的毕生信念。我们毋须用笔墨去一一描写每一朵“金花”的先进事迹,因为她们的事迹中都凸显着共同且永恒的信条:眼睛里都充斥着对非正义的愤恨,都饱尝着对弱者的怜悯,都憧憬着当事人的未来;心灵中都透出法官的耐心与爱心,对得起当事人的期待,经得住人民的检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