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法院形成预防、帮教一体未成年人犯罪审判模式
作者:徐 育 发布时间:2012-05-31 浏览次数:386
在采访全省法院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省高级法院政治部推荐了南京市秦淮区法院。推荐理由:创新审判方式,完善帮教网络,逐步形成了一套集预防、帮教于一体的未成年人犯罪审判模式。用院长、审判专家李彬的话说,“就是将法律的冷峻与法官的温暖紧密结合,在冷峻中传递温暖”。
的确,秦淮法院的少年审判成绩斐然。他们先后获得“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江苏省刑事审判工作先进集体”、省级“青年文明号”、省“社区矫正先进单位”、省“青年文明号”、南京市“十五教育发展先进单位”、“南京市十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
模拟庭审新体验 积极预防进社区
在秦淮法院少年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件事:辖区内某社区有一个父母离异的13岁小姑娘,有一天老师找到居委会主任,反映这个小姑娘已经很多天没有上学了。居委会陶主任和班主任随即来到小姑娘家里,发现小姑娘还在家睡觉。邻居说,这孩子父母离婚后由父亲抚养,现父亲再婚,就再没人管她的饮食起居了,最近她经常约朋友深更半夜在家里玩。了解情况后,陶主任找到法官联络员、少年庭葛庭长。葛庭长意识到这个小女孩如果一直是这种失管状态,很容易行为失范。他立即会同社区主任多方联系到小姑娘父母,结合大量案例指出为人父母应当对子女尽到抚养和教育义务,否则,孩子一旦误入歧途就追悔莫及。孩子的父母也感觉愧对孩子,表示绝不再出现孩子一个人在家的情况。
针对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导致犯罪的现状,秦淮法院积极加强与学校、家长、社区、街道等相关方面的沟通、协作,开展了一系列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
记者参加了一次特殊的庭审——南京市盲聋哑学校的同学举行的模拟审判。同学们通过庭审全过程的体验,在生动的案例中学习法律,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近年来,秦淮法院先后到南京旅游营养中等专业学校、南京中华中学、江苏省戏剧学校、南京市财经学校等处上法制课26场,旁听学生10000余名。
秦淮法院还以社区为阵地,推行“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试点工作,积极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该院以“未成年人零犯罪试点社区”活动为纽带,到社区开设以案说法讲座,深入开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积极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立足教育与感化 人文关怀贯始终
这是一次临终前的会面。罗某自幼父母离异,随爷爷、奶奶长大。受居住环境影响,罗某初中开始混迹社会不良青年之中,两年多时间与他人结伙入室盗窃作案多起,涉案金额巨大。归案后,审判人员通过庭前调查得知,罗某的爷爷已是癌症晚期,医院下了病危通知,老人希望能在去世前看一眼唯一的孙子。
为了却老人临终的愿望,审判人员向院长汇报后,在法警的配合下,庭审结束后将罗某带至老人的病床前。罗某的爷爷已经不能讲话,但从其眼神和眼角滚下的泪水,在场的人都读懂了老人的心思,罗某亦悔恨不已。在回看守所的路上,罗某表示一定好好服刑。看望后的第三天,老人离开了人世,罗某的家人非常感谢法官满足了老人最后的心愿。
秦淮法院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积极探索有别于成年被告人的审理方式,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立足于教育与感化的审判方针,做到庭前审查制度化,庭审教育全方位,量刑彰显人性化,为正确定罪、准确量刑打好基础。同时通过发出“禁止令”的方式强化帮教效果,以促使未成年被告人早日回归社会。
16岁的张某和17岁的孙某都是南京某中专的学生,经常在附近的网吧上网打游戏。2010年11月,张某预谋仿照平时玩的网络暴力游戏,通过捅人发泄寻求刺激,就邀约孙某一起。两人携带刀具至公园内将被害人刘某捅伤,致其伤残。考虑到两被告人在案发时均未满16周岁,法院依法分别对其从轻判处,同时对他们下达禁止令,禁止其在两年内接触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运营的与提示非适龄的网络游戏。
三大基地做依托 庭后帮教有网络
这是一份迟到的录取通知书。结对帮教对象陈某收到了南京某重点艺术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她给秦淮法院少年庭法官送来糖果时激动地说:“我转了一大圈才又重新走回正途,我以后想当音乐老师,用我的歌声给孩子们带去快乐。”
4年前,陈某还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小姑娘,暑假期间,她跟随他人一起抢劫被抓获。考虑到陈某犯罪时未成年,认罪悔罪态度好,法院对其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同时,还为其指定了社区退休的老主任作为其缓刑期间的观护人。缓刑考验期刚开始,陈某就重新入读了高中,在观护人的敦促下,她去敬老院为老人们唱歌、打扫卫生。陈某顺利考上了某重点艺术院校后,为了让她轻装上阵,秦淮法院积极联系和协调公安局、司法局、检察院等部门,向南京市中级法院汇报,将陈某的刑罚从原来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减为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考验期缩减为三年六个月。
为了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教育、挽救、帮助失足未成年人,秦淮法院以三大基地为依托,积极构建判后社会帮教网络体系。他们与优秀民营企业南京珠江客运有限公司共同创设了全省首家青少年帮教基地——“珠江青少年成长基地”。由法院选择一些主观恶性较小、家庭生活困难、自愿申请的未成年缓刑犯进入基地参加生产劳动,企业给付一定的报酬,在解决他们生活出路、营造良好改造环境的基础上,对他们实施系统的考察、帮教和扶助。基地成立至今已有12名学员顺利结业,通过劳动自食其力并习得一技之长。
在阳光观护行动中,他们与市民盟、区司法局联合创建了“社区阳光观护基地”。通过在全区五个街道各设一名观护人,开展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民事权益保护案件的庭前调查、评估和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服务。
他们还联合有关中等专业学校,创建了“正苗青少年教育培训基地”,尝试开展对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犯进行教育培训,选择一些因偶尔犯罪失学、复学愿望强烈、自愿申请的未成年缓刑犯学习导游、旅游管理、烹饪等专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与资质证书,首批学员已进入基地学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