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冷长河水犹寒--读《明朝那些事儿》感言
作者:张啸明 发布时间:2010-02-05 浏览次数:1072
长夜孤灯,一口气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不禁掩卷长思。
当年明月无疑成就了草根写史的辉煌,一部对明朝历史摹写解读的通俗读物几乎形成“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很适合这个精神快餐的年代。但读完这部语调诙谐的另类明史,心情却一点也不轻松。为什么这部书如此引人入胜?煌煌三百余年大明朝,是最奇特的一个朝代。不仅名臣辈出:有风华绝代的杨廷和、于谦、徐阶、王阳明、海瑞、张居正等等随手可举的千古贤臣,也有王振、刘瑾、严嵩、魏忠贤等千古骂名的奸佞。而皇帝也很另类特别:有刻薄专杀的,有玩乐的,有稀里糊涂当了俘虏的,有几十年怠政不上朝的,有热衷做木工的。借用作者当年明月的一句话,其实历史本身就很精彩,可以写得很好看。仅有好看自然是不够的,鉴古知今,今天往往折射着历史的余光。历史中的人物命运或喜或悲,结局或相似或不同,在历史的界碑上刻痕或深或浅,都决定了一个王朝最终的走向。三百年明王朝的兴衰明白告诉我们:历史不可复制,但常有惊人相似之处。“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并不是一声叹息所能概括的。
在明王朝十六位皇帝中,明思宗朱由校也即崇祯皇帝是最具有悲情色彩的人物,一身承载了明王朝覆亡的全部之痛。他勤勉辛劳、励精图治,雷厉风行铲除魏忠贤阉党,渴求治国之道,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却无力回天。在苦苦挣扎了十多年后,依旧没能挽救病入膏肓的明王朝,在李自成攻破京城前,含泪手刃生女长平公主和嫔妃后,恨恨投缳自缢于梅山。后世对他的考语为:不是亡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是出自《左传》中的一句话。不禁想起1945年7月,时年68岁高龄的黄炎培在参观延安后,以此请教毛泽东:如何能摆脱这历史周期律?毛泽东的回答掷地有声:“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言犹在耳,振聋发聩,令人回味深思。我想,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铭记的,也是每个有良知和责任感的公职人员应该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