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电视连续剧《苍天》剧情所吸引,连着看了两遍,深深地为陕甘法庭法官们的精神感动,特别是为他们对实事求是的理解所折服。陕甘法庭法官们牢记党的宗旨,心怀百姓急苦,不畏艰险,背上背包,带着干粮,走乡窜户到田间、地头、院坝办案,他们追求百姓心中的实事求是,克服了立法粗疏和简单的缺憾,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成功地审结了大量复杂、疑难的案件,为陕甘宁边区的法制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笔者想起在承办案件过程中,曾经遇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老大爷,和邻居因为田间纠纷起诉到了法院,开庭时不知道举证是什么意思,最后他引用毛主席语录里“实事求是”四个字,他认为自己讲了实话了,已经实事求是了,还要举什么证据呢?他一脸困惑,感到实在无法理解。面对大爷的困惑,我们没有简单驳回他的诉讼请求,我们耐心的向大爷解释,并根据其提供的线索,进行了必要的查证,最终依据查证结果,妥善协调处理了案件,大爷十分满意。在这里,我们不可以只是用“落后”两个字来对这样的现象进行概括,我们的确需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的灵魂,是巡回审判的灵魂,求真与求实是马锡五审判方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为了发现案件的真实,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制度普遍将询问、走访、座谈和征求群众意见作为获取证据和了解案情的主要手段。法官个人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性和决定性的地位。被边区老百姓亲切称谓“活菩萨、马青天”的马锡五庭长,采用被西方法学界誉为神奇的东方魅力??调解方式,以谦逊的态度,温和的语言,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司法艺术,为边区百姓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的矛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做到了平息纷争,案结事了。对这样优秀的司法传统,我们永远也不能丢!

在文化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对于庭审抗辩制,人们并不陌生,但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江苏北部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对抗辩是何物不得而知,在审判案件时,当事人往往会这样说:“我讲的可都是实话,不信,那就请法官去群众中调查。”这是代表了很多群众思想深层次的“原始法律思维”,他们认为,法官就应该到发生事情的地方去调查。群众欢迎巡回审判,群众路线是巡回审判的生命所在,法官深入群众,了解事情真相,了解地方风俗,征求地方群众对案件的处理意见,使案件的最终判决建立在尊重地方民风民俗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现代审判制度强调庭审中的抗辩,把主张和实现自己权利作为每一位参讼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设定,传统的由法官调查取证转由涉讼当事人自己举证,胜诉与败诉的关键是当事人能否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这种基于抗辩制而建立的现代审判方式,在外在形式上已不同于陕甘宁边区时期基于群众路线而建立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但是笔者深信,其内核是一致的,那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法官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