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一只有一面磨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都会感到不自在。有九个人都买了色泽灰暗的昏镜,因为怕照出身上的瑕疵,只有明太宗赵光义买下了色泽鲜亮的明镜,而正是他后来成就了一番事业。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勇于面对缺点,正视不足,才是成功之路。

铜镜可以正衣冠,铜镜不明,怎能衣冠楚楚?喜欢糊涂的人,往往是一些糊涂者,对人对事不求全责备,委屈求全,不求事实真相,只求和稀泥,当老好人,而爱好模糊镜子的人,自已往往受到蒙蔽而不知。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照镜子,看看自已穿得是否得体,脸上是否有灰尘。但是,照镜子,照优点容易,照缺点难,需有自知之明和敢于面对真实的思想镜界。

师有师德,为人师表;医有医德,救死扶伤。法官有“法官之德”。法官的职业,要求法官必须执法公正,这是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而法官的忠诚、奉公、无私、刚正、廉洁、律己等高尚品质,都是围绕核心内容而应有的外在表现。人民法官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光荣而又崇高的职业,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深厚扎实的法律素养,而且必须严格遵守法官职业道德。这是因为,掌持这神圣天职的,必须是有着与之相称的道德品质,符合更加严格的道德规范的人。

现代社会,法官和大家一样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由于特殊的工作职能,使法官面临的诱惑更多,有些法官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痛恨有加,但真正面对物质利益诱惑时,又义无反顾、心甘情愿地成了俘虏。因此,杜绝不良爱好,珍惜法官名节,在培养道德修养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法官应该经常把它当作一面用以反思、警醒的镜子,“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要敢于用法官职业道德这面镜子,经常照照自己是否具备公正、高效、文明、廉洁的形象,照照自己有无不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一面,照出自己的“丑陋”并敢于割除,这样,才能做一名真正的、合格的法官。

照镜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思想境界。俗话说“丑人怕照镜子”,但越怕就越危险。古代有个蔡桓公,是?位最不会照镜子的人,他身上有隐疾,但却总认为“寡人无疾”。他的疾,当还没有明显发作之时,便被神医扁鹊“照”出来了,可惜这位蔡桓公自己不愿照镜子,又拒绝别人给他照镜子,当他醒悟过来时,已经病入骨髓,无法医治了。可见照镜子,首先自己要主动,其次要接受别人的忠告,才会有效。

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广大的法官们都应当学习和掌握好照镜子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