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南通讯:近日,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接受了《江苏法制报》记者的专访,罗书记称赞近年来法院工作“思路开阔、工作有方、应对自如”。以下是记者专访记录的部分片断。

记者:改革开放的30年,波澜壮阔,也是人民法院不断发展和进步的30年。30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记者了解的南通法院,在维护稳定、保障发展、促进和谐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南通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腾飞作出了突出贡献。

罗一民:是的。南通两级法院党组围绕“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断地集中教育、学习研讨、以案析理、整体考核等多种有效举措,促进了广大干警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审判工作与全市大局的关系,努力在执法思想、司法实践、审判作风等方面,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做到更加自觉坚定地接受党的绝对领导。这几年,通过上下两方面的互动,南通法院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司法保障的同时,也推动了自身各项工作和基础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受到了上级和市委的充分肯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记者:南通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您对南通法院的工作有些什么评价?

罗一民:总的感觉是他们思路开阔,工作有方,应对自如。最大的感受是他们工作部署具有前瞻性。这几年,南通法院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较好地彰显了时代性,体现了科学性,实现了司法服务大局、惠及于民的实际成效。在科学定位工作、及时回应大局需求、准确把脉发展难题,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例如,围绕服务科学发展问题,及时制定《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我市实现经济腾飞和全面小康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对做好保障和服务工作作出了科学部署;围绕深化企业改制问题,及时提交《关于规范国有、集体企业二轮改制有关问题的报告》,提出了解决企业二轮改制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的对策意见,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敏锐地将知识产权保护引入家纺市场、电动工具领域,建立知识产权司法保障新机制,得到了省高院、最高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高度评价。

记者:依法服务大局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一个原则,更是一项重大实践。南通法院在职能履行方面您感觉怎样?

罗一民:这几年,南通法院创造性地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入到职能履行之中,确保服务大局有新举措、新突破、新成效。着力推动审判机制创新,顺应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找准服务大局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在全省率先开展“诉调对接”试点,探索建立行政审判、便民服务、息诉稳控等多项新机制,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着力推动管理机制创新,制定了完备的审判工作大接轨、上下法院大联动的绩效考评体系,不仅有效破解了当前法院面临的案多人少的司法难题,而且使审判绩效指标得到优化,司法的公信力显著提升;着力推动服务机制创新,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生产经营难以维系、职工群体性劳资纠纷突出等问题,率先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实行为中小企业开辟诉讼绿色通道等多项服务举措和保障措施,既安定了企业职工和债权人的人心,又推进了企业项目的加快重组,司法工作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显著提升;着力推动协调机制创新,不断强化与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协调沟通,全力促进依法行政,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有效落实,被最高院领导和国家级媒体誉为“南通现象”,并在全省及全国广泛推广,司法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记者:罗书记,在南通采访中,两级法院的领导都说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关心。在法院基层基础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无论是建设用地、经费保障还是人员编制、干部提拔交流等,党委、政府都全力给予支持。目前,全市9个基层法院审判综合楼均得以顺利建成,为法院更好地发挥司法功能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罗一民:法院工作要赢得党委、人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思想就要跟上形势,眼光就必须敏锐,观察思考问题就要更有高度。虽然南通法院在近几年全市组织的职能目标考评、共性目标考评、社会评议、领导评鉴等组成的综合绩效考评中多次跻身先进行列,但是,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因经济利益调整和形势变动错综复杂地显现出来,法院工作时刻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我们要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审判作风,切实承担起保发展、促和谐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