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安装了空调,电风扇便被搁在办公室的一角,很少用到,但我还是常常会想起关于电风扇的一个故事。

那是2001年夏天里一个炎热无比的下午,在我的办公室里,来了20多个干部群众代表,因为房间小,他们便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不管是原告,还是被告代表,或者请来的镇村干部,无一例外立场一致的行为就是抱怨法庭没有空调。房间里因为人数突然增多,更显得闷热,各方当事人情绪本来就对立严重,再这么烦躁,我不禁为“案件协调会”能不能成功担忧起来。

的确,法庭条件艰苦,我们当时没有一间办公室可以享受得到空调的待遇,电风扇是我们的奢侈品。因为经常停电,蒲扇也是法庭每个人必备的办公用具,庭长、书记员所有人等手拿蒲扇,共同接受夏日骄阳的洗礼,一度成了小镇的一道风景。

今天处理的案件是一个有着42名被告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原告是邻县的一个农民,被告是我们法庭所在地一个村子里整整一个组的42户农民。原告大老远的跑到本地来承包了89亩土地搞规模种植,但是正在他憧憬美好收成的时候,土地所在组42户农民自发地把土地给“分田到户”了,被告们的理由很简单,我们世代在此,没有土地我们怎么活?干部承包土地没有通过我们群众,所以不用客气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矛盾在势不两立中来到了法院,庭长考虑再三,把案件分到了我的手上,并且特意交代,只准调解成功。可把我难住了,麻烦?我不怕,组织了三个送达小组,先后跑了3天,我们都没有喊累,怕就怕利益保护的两头难:一面是外地承包户的合法权益,一面是本地农民的吃饭问题。开庭嘛也开过了,遵照指示,下乡明查暗访也搞过了,协调意见也提了好几个,可是都不太奏效。定下的“案件协调会”偏偏又在这么热的天气了进行,我的脑海里冒出一个又一个“?”。

还幸亏没有停电,我和庭长商量了一下,只有把我们最“昂贵”的家用电器奉献出来了,我和书记员把三个办公室里的三台风扇都搬来了,还打来了凉水。

“若干方会谈”正式开始,我把准备好的“苦口婆心”先说了一遍以后,让被告代表发言。可是,没有人说话,大家都盯着我看,怎么回事呢?一位看上去比较老道的口袋里别了一支钢笔的大爷说话了,他说他做过村里的老师,这个事情要让他代表说几句心里话。看着他,我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爷爷。我的爷爷,比眼前的大爷大不过几岁,在农村过了大半辈子,整天侍侯的只有家里那一亩三分地儿里的棉花、豆子,该捉虫了、该施肥了,等等。……我坐不住了,油然升腾的亲情激动着我因忙碌而麻木的情绪,一杯水轻轻端到大爷跟前。大爷没有看我,而是看着他身后的人们,老人家的语言我至今没有忘记,他说:大伙看看,为了俺们这点事,可把法官们害苦了,今天这么热的天,电风扇可都是朝着大伙扇的呀,法官的衣服被汗水煮透了,我们今天谁也不要添乱,就请法官给我们作个主,赶紧的,把事情解决了。

接下来的事情出奇的顺利,镇村干部表态了,从经济上补偿原告;原告表态了,只请求回收成本;被告代表也表态了,愿意让原告把已经种下的庄稼继续成长收获归仓。

夏天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依然喷着火。所有的人都出去了,我瞅着桌子上的调解协议,心忽然整个安静下来,浑然不觉铺天盖地的热浪。

这是多年前我刚审理案件时经历的一件小事,但就是这一个电风扇的小故事,让我深刻感触到在给予每一名当事人公正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用细微的人性关怀给他们火一样炎热的心灵带来一丝丝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