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的疑惑
作者:吴杏萍 发布时间:2007-04-17 浏览次数:3427
读林毓生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记得他说,人文的重建需要“比慢精神”的培养,因为比慢是一种从容不迫,是一种收放自如,是一种心安理得,是一种无为有为,尤其当一个人明白自知有限而生活无限,真实地体会到需要慢下来的时候,他也就自然习惯了低调,习惯了谦虚,于是也便逐渐习惯于用适用自己的速度走自己的路。这,已然是一种境界。
约瑟夫?皮珀在他所写的《闲暇:文化的基础》中也对“慢精神”推崇有加,当然,他用的是“闲暇”这个词,他说:“许多伟大的真知灼见的获得,往往正是处在闲暇之时。在我们的灵魂静静开放的此时此刻,就在这短暂的片刻之中,我们掌握了理解“整个世界及其最深邃之本质”的契机。”在这个有着天主教信仰的哲学家看来,工作至上让我们的生存世界沦为庸俗空间,因为我们忙碌得没有闲暇去思考人生的一些严肃问题,同时也变得不爱去反省自己是如何活在这个世上。
这自然是两个不合时宜的家伙所发出的不合时宜的言论了,尤其是对我们国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时时在耳。即便是当下,我们在讲“又好又快”的同时,爱唠叨的经济学家还会认真地告诉你这个“又好又快”与以前所提的“又快又好”相比是多么的符合科学发展观云云。至于现在的生活节奏,又怎一个快字了得,连我8岁的小儿也知道火车又要提速了,而最要好的编辑约稿时一定不忘善意的叮咛:超过千五的文章现在已经没人看啦!当然,我们在餐桌上可以不分季节地和瓜果蔬菜打个照面,我们甚至可以用防腐剂让它们显得年轻鲜艳,精神抖擞。牌子硬朗的机关或是效益不错的单位隔三差五的也会弄些旅游作为福利鼓励下属,结果赶鸭子一般的跟团旅行一定与放松无关,观光然后在最有标志性的地方立此存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倘若看见我们这副慌慌张张的样子,兴许要捻须摇首,不过,他在西方倒是找到了知音,而且还是个玩摇滚乐的,约翰?列侬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
当我用这种近乎刻薄的口气检讨着我们的种种狼狈,我自然并无获得任何的快意。这种关于速度的焦虑,德国最著名的时间管理专家罗塔尔?塞维特已经给出了现成的答案,他指出,成功的秘诀在于下列四种领域的平衡:绩效、健康、人际关系、生命意义。“我们的社会形态过度强调绩效,偏废其他三者,以至于逼出了一堆患有‘急迫症’的人。事实上,这些习惯与高压共处,甚至潜意识还爱上危机的人,很可能患了‘急迫性偏执’:他们热衷解决突发状况,并且从忙碌中得到安全感,认为愈忙的人愈重要,闲着简直是耻辱,不知不觉中,他们反而成了急事的奴隶。”
放眼打量,疑惑依然在心头:我们还能慢得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