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车如同置业,本是实力派人士的热门话题,但真的说起车子,我却持慎言,甚至有点忧心忡忡。

看到车流如织,我的耳边不由响起那句广告词:准备好了吗?而在交通事故现场,面对车毁人亡的惨景,我感叹于现代文明的病垢,这种“自作孽”的夸张游戏深深刺激了我,不亚于历经一场心灵的浩劫而令我百感交集。

某日,宝马在高速奔驰。可就在我的视角之外,素不相识的车主再也没能生龙活虎的走下车来。速度,速度,还是速度,狂飙之后祸从天降,杀手却是他们还未跟现代文明接轨的心态。

事件以及追悔日复一日,死亡的消息触目惊心。人们说及个案,无不抱怨运气的好坏,其实现象的背后已然昭示在劫难逃,阴云笼罩于拥车族和正在排队买车的人们。

这绝非耸人听闻。钢铁以及更多的金属被从泥石的深处、从大地的深处、从地球的深处扒拉出来,或成为大厦的骨架,或成为机械及其他金属制品,部分则在人的创造理念和现代工业流程下成为车辆,这是文明的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轿车甚至成为现代美利坚的文明标志,客观地说,美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四轮驱动,美国人民也很成功地将理智注入了钢铁制成的走兽,尽管他们在世纪之交多么无耻地侵略了世界石油的主要储存地国家。

但中国却有所不同。美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牢牢地把握住了前进的方向盘,中国则是刚刚起步,追赶别人还只能迎前急步,一切还是初级阶段。既要承认差距,也要面对国情。同样是赶集,走路是太慢了,但搭车总是可以的,既省力气又不失面子。但许多中国人不这么想,兜里有点钞票就想到了购车,加上虚荣攀比的心里胜过其他民族,直让十三亿人的中国成为声势虚张的巨大车辆消费市场。

毋庸置疑,车辆是特殊的消费商品。既要解决动力问题,又要解决道路交通的管理问题。国家必须拿出科学的消费指南。马路杀手还在其次,环境问题也可不顾,社会的真正和谐发展和人民的真正幸福生活才是必须摆在第一位的。

现实不容乐观。一个小县城,车流量大得惊人,高峰期则是车满为患,交通堵塞,车窗里的人满脸困惑。与困惑结对的还有挂在加油站的出租车司机的那张脸??嘿,哥们,油价涨了。

记得几年前一度对车辆进行控购,现在似乎用不着了,也似乎财也发了,车也多了,无须控购。我看未必。

手头宽裕了不假,买车的实力也有,但用车的必要值得怀疑。小老板,公务员,只是上下班的问题;单位用车,更是掩盖着屁股下的腐败问题;至于喜好玩弄车子的飙车族,另类不提。

这里就有个心态问题。刚刚在为民服务专题会上发言的领导,一钻进车子却变成了另一副嘴脸,瞧不起路边蹬三轮的下岗工人;办公室里规矩的很,打起方向盘时却屡屡闯红灯;探望老人的孝子在车里对着慢行的聋哑老人破口大骂;两个司机为丁点小事在十字街口争得面红耳赤。同是私人空间,在卫生间里与在“铁壳子里”的尊容面目全非。

还是心态问题。几天前还是众人眼里的瘪三,如今开车赴宴,另人刮目相看;几天前还是哥们,只为借车不成,便恩断义绝;几天前还活蹦乱跳,只因酒后飙车而成阴阳两隔。公众和个人的心态都须正视。

小时候看过一部《巴士奇遇结良缘》,奇遇忘记了,但觉得巴士暖人心。在巴士里,人们亲切交谈,互为问候,解困让座,给予关心。但当躯体钻进轿车里,便如灵魂幽闭,心与心之隔,却如车与车之隔,一副典型的丑陋的中国人的面孔!

心宽路就宽,这又是流传很广的广告词。同样该广而告之的,还是那句经典:准备好了吗?

现实是我们总还没准备好。心态还需端正,眼光还需放远,胸襟还需广延,此乃未雨绸缪。正如马背上的民族不能治理农耕文明的社会一样,没有准备好的我们必须深省和慎行。查士特拉图是拉曾预言,地球的两极将伸出钢铁之手扼颈自杀。而小小的钢铁走兽,很可能会毁灭一个盲目的泱泱大民族。

我的一位朋友说,车子我买得起,但我用不起,非常实在。另一位朋友则告诉我,想买车,但我真的怕开车,非常明智。我呢,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从心底喜欢更大的空间,敬佩徒步远行的背影,我试图理解生活的本质,努力跟健康的文明接轨,记住并迎接08奥运会闭幕式上那辆从伦敦开来的巴士!

真的准备好了吗?一个全新的问题,问你,问我,问天地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