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机会,正处于人生新旅程的我,被一本书刺激了眼球,它那富有时空跳跃感的名字吸引着我翻开了它——《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

 

原本枯燥的政治辩证内容,但却以独特的视角、配以历史资料的充实陈述、加之《易经》观点内容的引用贯穿,研究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形成,一下子拉近了我和这些曾经“扼杀神经”的思辨内容的距离。尤其是对“‘通变’:一切中国的思维风格”这一章的深入阅读,激起了我那游骋于外许久的思想上的撞击和穿越。“通变”这个词,开始在我的思想上纵横驰骋,随着书的内容而跨越国家的疆界、搭建起了时代的桥梁,直通心底。

 

在我国传统文化释义中:“通”,即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懂得,往来交接和普遍、全等意思。“变”,是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更改。“通变一词,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易经》,其阴阳八卦和“三易”原则都是这一观点的集中体现,其中关于人道的一些理论真的是古今“相通”的,例如:忠君、恤民、守职、尽责、公私划界、戒贪、倡廉等等,这些都是像我们这些在古代被称为官吏而今天被叫做公务员的人应有的素质和需备的道德底线。就我自身而言,现在应首先做好本职工作、服从领导、踏实的为群众做好司法服务,还要时常自警以防滋生杂念。但是,毕竟朝代、体制和人身性质等太多的方面已经发生了更迁和变化,不能再以那时的思想、方法应对今日的情势、局面。如我自己,作为一名刚毕业就进入法院工作的85 后异乡人,周边的环境确实发生了720度的大转变。现在的我,言行是以司法形象为背景舞台的,若还不懂得去“变”,又有什么资格站在这舞台上呢?要“变”,而且要渐进全面的去“变”:曾经多言喜动,现在应学会慎言并察色;当年奉行有想法就行动,今天要懂得思考和克制;习惯了随性,现在应学会收敛和守纪;以往是策划领导别人,今天要懂得服从和汇报……等等。只有把曾经的“粗枝细叶”逐渐改变成适合现在的“粗枝细叶”,才能令自己更快、更好的适应并融入公务员的队伍。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讲,“通变”是一个矛盾的两方面:存在即有差别,“碰壁”各异,思考有别。要做到“通”中求“变”,“变”不失“通”,“会通”和“运变”有机统一。其实,我们一直如婴儿学语般无数次重复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那些写在纸上的框框条条,恩格斯多次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习近平同志也多次提及并强调: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领导干部和机关人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作为公务员,能深刻、及时的领会上级的党政方针,并切实地在工作中融会贯通地付诸实施,而不是将其止步于那一纸公文的层面,是我们应具备的素质。这需要我们不断的“会通”,同时还要反复的“运变”,也就是既要培养自己的马克思理论素养,还要懂得化思想为力量。对于资历尚浅的我而言,要不停的学习、思考和行动:从书本中积累知识,向前辈们汲取经验,做到“会能通”。同时,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查找不足、摸索方法,提高执行力,达到“运且变”。

 

五千年的东方文化精华源于博大精深的《易经》,两千多年的西方圣经文化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两者并没有截然的对立或冲突,更不存在“过时”与“老化”之说。多少中外共产党员用他们的行动践行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的精神!温家宝总理多次引用我国古训古语或诗文来回答中外记者们那敏感而刁钻的问题,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外交方式,更是中国式思辨精华的展示。

 

曾很长一段日子带着不合拍的状态和情绪在工作,那时面对法徽会有一种莫名的疏远与愧疚。基于阅读产生的一次思想碰撞,使脑中的真空思想和眼前的现实态势找到了契合点,“通变”发动了我思想上的引擎,让我对工作的思想观念如雨后春笋般发芽、生长、成熟。一次思想上的畅旅,甩开了我的茫然与彷徨,明确了该留该舍和该换的种种。一颗淡然的心,坚定并明确了自己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