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邳州尚未撤县立市。那一年,我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到邳县人民法院民庭工作,我还是个刚满周岁扎着羊角辫的黄毛丫头。

邳县人民法院没有现在林立高耸的楼房,它只有一个不大的院子,院子里整整齐齐列着一排红瓦房,安安静静地驻在邳县青年东路上。房内的陈设更是简单,一台茶几,两张沙发,四张桌椅,夏天吊扇吱吱呀呀,冬天摆个煤炉取暖。全院开庭只有一个法庭,庭审记录上密密麻麻地爬满手写的钢笔字。

家离单位不远,每天父亲都带着大檐帽,穿着整洁的深蓝色制服,骑着二八自行车去上班。小小的我也常常坐在那辆二八大杠上,抬起头总能看到父亲略带胡渣的下巴和神采奕奕的眼睛。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办公设备还很落后,父亲就是靠着自己两条腿和他那辆二八大杠跑遍了乡间的每一条小路。父亲说,乡里的条件很艰苦,院里的人也很少,但是大家同吃一锅饭,同谈一个案,每天过得都很快乐。老百姓很朴实,他们打心里信任法官,配合法院工作。

父亲为法院奉献了大半辈子,他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长大后,毅然确立了当一名法官的理想。2002年,通过了司法考试,2005又通过了公务员考试,沿着父亲走过的道路,我也踏入了邳州市人民法院的大门,续写了我家两代人与邳州法院的不解之缘。

1992年,邳县人民法院更名为邳州市人民法院。随着时间的推移,法院的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法院的建设及改革也在大踏步地向前进。邳州法院的办公地址由老城区的青年东路迁到了新城区的银杏大道,原先的一排红瓦房也换成了八层的现代化办公大楼。

诉讼服务中心、科技法庭、12368诉讼服务热线、网上司法拍卖,智慧法院的建设重新书写了法院的历史,为群众诉讼敞开了一扇又一扇大门。所有的业务庭也都配备有自己的车辆,几乎所有的外出送达办都做到了“以车代步”,骑着一辆自行车走街串巷办案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各个法庭也配备了高清摄像和开庭直播系统,所有庭审活动都可以进行同步的网络直播,方便群众监督。执行局建立了执行指挥中心,法官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对被执行人财产的查询和控制,司法拍卖全部在网上公开进行,不仅省去了高昂的拍卖费用,还使得整个拍卖流程公开公正透明。如今,每一个案件的裁判文书都需上传至中国裁判文书网,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质询。随着司法公开、信息化的建设,现在的办公室都安装了空调,配备了各类办公设施,从立案到结案的各种材料、数据都可以在网上查到,近几年,智慧法院建设步伐加快,新增添的“左看右写”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法律文书的书写。

我2005进入法院工作后,历经了审监庭、审管办、官湖法庭、民二庭、执行局等诸多部门,从一个跟随法官开庭做笔录的书记员,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员额法官,从当初一个字一个字的书写记录,到如今熟练的敲击键盘,从当初的一页一页的翻阅法律典籍,到如今的一键搜索,法院的变化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变化的缩影。

有时,我也会牵着父亲的手,带着父亲来到新建成的法院参观,向他叙说网络给办案带来的各种便捷,以及法院这几十年来的各种巨大变化,父亲总是充满好奇的听着看着,从他红润慈和的面容上,我又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父亲骑着自行车去上班时的那双神采奕奕的眼睛,里面充满了对新时代生活的美好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