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海的最初印象,来自于美丽的青海湖,来自于雄伟的塔尔寺,来自于西部歌王王洛宾那首脍炙人口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而这些印象,都源自影像和平面媒体的描摹,而非真实,于是心中便动了一个念头,什么时候能与那梦中的青海来个亲密的接触。也许是机缘巧合,在东西部法院司法交流协作中,我院与青海省湟中县法院结对成为友好法院。经湟中县法院同仁盛情邀请,八月初,我终于踏上了期待已久的青海之旅。

湟中县,距青海省府西宁以东二十五公里,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人口48万。古为羌地,汉至清代隶属临羌、西都、湟水、鄯城、西宁等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西宁县更名为湟中县(治鲁沙尔镇),辖区内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蒙古等少数民族,县域经济以农牧业为主。

友好法院签字仪式在湟中县法院举行,法院面积不大,却整洁干净,正应了那句话:小有小的雅致。刘纲院长一行早早就候在大门口,会议室在四楼,刚上四楼人就气喘吁吁,脑袋也有点晕眩,始觉正身处青藏高原,湟中县城海拔在2700以上。湟中法院的同仁告诉我这是高原反应,主要是缺氧所致。想起传说中高原反应的种种可怕,禁不住有些恐慌,忙闭目坐定,调匀呼吸。湟中法院的同仁见状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微微笑了一下。原以为签字只是走一下形式,可刘纲院长随后的致辞改变了我的想法。从刘院长的介绍中,了解了湟中法院的大致情况,湟中法院现有在职干警和工作人员80名,年平均办案数量2000件左右。在我们东部法院2000件只是一个基层法庭的办案量。然而要知道,在这2000件案件的背后,是地处西部偏远地区,在海拔2200?4800的地方,西部法官们那无私无怨的付出。刘纲院长的一句话令我感到震动:我们虽然经济和物质条件相对落后,但我们缺氧不缺精神,苦干不苦熬。我才体会到刚才湟中法院同仁笑的含义:仅仅一会儿功夫,我就觉得受不了,可西部法官们却常年经月在这样缺氧的条件下工作,这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现时正在缺失的精神。我们常常抱怨案多人少,办案辛苦,但和西部法官相比,我想我们其实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晚宴简朴,但气氛热烈,西北汉子豪爽憨厚,没有客套,只有真诚。入乡随俗,竟也有了几分西北汉子的豪情,不觉连干了几杯。48度的青稞酒醇而不烈,一如西北人的性格。在微醺中安然入睡,梦里依稀梦见那欢快的锅庄舞,那悠绵的青海小调。

不到青海湖,就不算到青海,好客的湟中法院同仁自然也安排了青海湖之行。青海湖又名“库库诺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和青海湖神交已久,今日将一睹芳容,掩饰不住心中的兴奋。然而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雨还不小,一袭单衣冷得直打哆嗦,不得已穿着租来的皮夹克,戴着牛仔帽,样子甚为滑稽。同事笑曰:有几分西部牛仔的味道。不死心,还想坐船游览,实在抵不住寒意侵袭,只得打了退堂鼓。那海天一色的壮丽场景终究擦肩而过,不免心存遗憾,但转念一想,遗憾何尝不是一种美。

虽然错过了青海湖的美景,然而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却给我们带来惊喜。山体丹红如霞,山上绿意盎然,山脚下的黄河九曲回肠,蓝如九寨沟,全然没有下游泥沙翻滚的浑浊。站在远处眺望,俨然一幅立体山水画,人在山中,山在画中,那是一种摄人心魄的美,一种纯净的美,那份纯净,纯净得让久居都市的人们忘记了喧嚣,洗净了浮躁,要不是天上的白云在动,真不知身在何处。

青海让我记住了: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风景叫美丽。

青海,我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