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好比孩子的一双翅膀,父母离异好比孩子折翼,在茫茫人海中失去重心,当繁苛的教育费用不再有人负担时,我们的折翼少年是那么的凄凉和无助,他的学业之路又将如何继续……

文文,17岁,一个高一的学生,一个性格开朗的孩子,一纸诉状将亲生父母告上了法庭。

文文9岁那年,父母亲协议离了婚,约定文文随母亲生活,但文文一直没去母亲那儿,而是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因为在9岁的文文心里,她不是一个尽责的母亲。不到一年,父亲再婚,文文与继母龃龉不断,年迈的爷爷奶奶心疼文文,父亲又架不起新妻的压力,于是,文文的父母与爷爷奶奶签订了一份协议,文文暂时由爷爷奶奶抚养,父亲每月承担抚养费400元,母亲每月承担抚养费100元。就这样,文文离开了父亲,随爷爷奶奶去了乡下,那年,文文读五年级,文文的爷爷奶奶都已年过六旬。

在乡下的日子,不算富裕,甚至可以说是清贫,爷爷奶奶每月才600元左右的退休金,维持3个人的基本生活已是捉襟见肘,更何况文文的学习费用逐年增加,那张协议约定的抚养费关乎着文文的成长。可父亲给了4个月的抚养费后,就没有了动静,而文文的母亲则是分文未付。爷爷奶奶是淳朴善良的人,他们在向文文的父亲催促了几次不见成效后,只能默默的扛起抚育文文的担子,省吃俭用、向人借钱,瘦弱的爷爷为了多挣钱,拿起扫帚帮别人打扫起了卫生。就这样,文文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读完了小学、初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为了离家近,为了省些车费,也为了帮爷爷奶奶减轻压力,文文就近选了所能给他奖学金的普通高中就读。也许,争气的儿子让父母有了感动,那年,他的母亲来了,给文文交了一学期的学费,父亲也来了,给了文文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但到第二学期开学的时候,文文的父母又开始相互推诿,名列前茅的儿子并没有能让他们履行应尽的义务,而近2000元的学费让爷爷奶奶没了辙。学校同情文文,也真的喜欢这个有志气的孩子,就开了特例,让文文欠着学费继续读书。父亲有个收入不错的职业,母亲也有固定的工作,就是不尽抚育他的义务,文文想了又想后,就对班主任说,我要起诉我父母。

就这样,文文的诉状到了法院。开庭的那一天,文文请了假来了,作为实际监护人的爷爷奶奶也坐公交车来了,尽管事先法官已和文文乘车就要晕的奶奶说过可以不到庭,也和文文说过以学业为重,可以不到庭。因为文文没满十八周岁,当法官去门卫领文文进来的时候,文文正端坐着,一脸严肃,他的样子,让法官心里酸酸的。当文文在法庭看见父母时,一向懂礼貌的他没有开口叫声爸爸妈妈,为了尽量减少因诉讼给文文带来的心灵伤害,法官安排文文去了隔壁的调解室。法庭里,一边是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和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一边是文文的父母,气氛凝重,谁也没先开口,倒是律师先沉不住气,把文文的父母骂了一顿。文文的母亲是商场的销售员,法庭上大诉苦经,单身、还房贷、低收入(每年18000元)、可能面临下岗??,所以只能每月承担100元的抚育费。如果说文文的母亲能说会道,那文文的父亲则是沉默寡言,重复的只是一句话:她出多少,我就出多少。文文的父亲在客运公司工作,每月的收入起码有3000元,即使再婚又生育了一子,但承担文文的抚育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考虑到文文以后读大学的费用,只能通过调解才能一并解决,法官耐着性子反复进行调解,法律、人情、伦理、道德,最后终于达成协议:文文高中期间的学费由文文父亲承担,高中期间的生活费由父母每月各承担300元;以后读大学的费用由文文父亲每年承担8000元,文文母亲每年承担5000元。

至此,文文的学费和生活费终于有了着落。但此刻的文文,心里肯定不是轻松、快乐的,因为这些都是通过诉讼换来的。俗语说:血浓于水,但在文文心里,也许父母的亲情比水还淡吧。而此刻的法官,心里也是压抑的,因为她能做的仅仅只是这些,她真心的希望文文的父母能去关心爱护他们这个懂事聪明的孩子,也希望在未来的生活路上,文文能一直乐观开朗。

但愿每个孩子都有一双永不消逝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