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法官挽回父子情”
作者:杨中胜 丁扣萍 发布时间:2009-06-24 浏览次数:661
本网盐城讯:“感谢法官悉心调解,挽回了我们父子间的亲情!”
杨老汉系盐城市某砖瓦厂的退休工人,他与已故妻子育有五个儿子,退休后由长子杨大“接班”。杨老汉享有退休金,经济上无需儿子负担。2006年4月,杨老汉突发脑溢血,治疗后仍有后遗症,生活需人料理。杨大对老人的生活起居从不照应,即使在老人住院治疗期间,亦未尽护理义务。经村委会和亲友多次调解,杨大拒不悔改。杨老汉愤怒之下,向法院打来了电话。
“我要告这个不孝顺的东西,他是家里的老大,我退休后还让他接了班,现在居然不服侍我了!”
上冈法庭的法官上门为老人立了案。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李军向老人及周围邻居了解后得知,由于杨老汉认为杨大接了自己的班,有着相对固定的工作,其他几个儿子没有工作,退休后对他们经济上的帮助就自然稍微多些。杨大则认为父母偏心,一直怨恨在心。村干部和亲友曾就杨老汉的赡养问题调解过,但固执的杨大根本听不进劝告,既不去看望老人,更不尽护理义务。李法官清醒地意识到,老人起诉是想在生活上得到大儿子照应的同时,寻回那份亲情,案件如径行判决,父子亲情会更加疏远。
由于杨老汉行动不便,李法官通知杨大去老人家调解,可杨大却避而不见。第二次,李法官从砖瓦厂找到了杨大,带着他来到老人家中再次调解,父子俩见面后,情绪都很激动,险些发生争执,调解不欢而散。杨大还给老父亲仍下一句话:“当初你偏心眼,现在身体不好就想起我来了!”。
第二次调解失败后,承办法官李军与杨大单独进行了交流,做他的思想工作。李法官没有直接和杨大谈案情,而是先和他拉家常,从他的儿子谈起,慢慢地把话题转到他父亲的赡养问题上。李法官寓法于情、寓情于法,杨大的心结被慢慢解开,情绪也渐渐平和,不由自主叹了口气:“人都有老的时候,是我对不住老父亲。”李法官趁热打铁,带着杨大来到老人家中。
杨老汉看到李法官来了,准备站起来迎接。看到父亲行动有些不便,杨大赶紧去搀扶,并惭愧地对父亲说:“爸,以前是我对不住您,今后我肯定好好照顾您!”听到这句话,老人的眼眶湿润了,心中久压的怨气顿时消失。
当着李法官的面,杨大写下了保证书。保证书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杨大内心深处的忏悔,他保证今后一定尽孝心,让老人安度晚年。看到儿子真心悔过,老人用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当即撤回起诉。
第二天,李法官在向杨老汉送达撤诉裁定书时,出现了上面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