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夜话:纸上谈兵论
作者:朱联明 发布时间:2009-05-11 浏览次数:1416
沉默的古往给今人不尽的思索和启迪,带来无穷回味,感慨经年。
说起纸上谈兵的故事,人们多作是笑谈,谈锋也往往直贬那个年青气盛的赵括,谴责他好名而无其实,帅兵而无将才,招致身死名裂,误国殃民。长平之战,赵败于秦,四十万赵军被活埋,赵括成了赵国的千古罪人。
但若论赵秦战争中的赵国失利之责任,公正客观地说,却不能全由他赵括一个人来担负。这里的确积淀了颇具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多重悲剧,委实发人深思。
我并无为赵括翻案的意思。象他的失败和挂帐千年历史都是必然,谁叫他年轻而又吃了败仗呢?谁叫他竟吃了一个决定国家命运而且注定输不起的一个败仗呢?史无常胜将军,象廉颇乐毅他们,也有打不赢的经历;再看后来的强秦灭了六国,分明告诉世人六国大概也吃了无数次的败仗后而亡国的。但历史偏偏计较这位出身将门、也算足智多谋的年轻人,并且以挖苦的口吻予以千秋论定。
何以如此?
在我看来,所谓纸上谈兵,已非单纯的赵括的个人悲剧。
上面提过,赵括也不是一点能耐也没有,越过历史塑就的高谈阔论、夸夸其谈的脸谱形象审视赵括,其实他也曾协助自己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打过几次胜仗,而且就是对强秦作战。如果放在今天,以其实战资历、功劳和家庭背景、个人素养,大概头顶青年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有为将星等几项光环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公子赵括也绝非浪得虚名,只是抵御强大秦国入侵的卫国战争的担子太沉重了,有些单薄的赵括终被压垮而铸成悲剧。长平之战成了赵括和赵国的滑铁卢。
明摆着,赵括的悲剧也是他事奉的王国的悲剧。长平失利,赵括战死,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以至国破政衰,不久即亡。赵括丢了命,却也未保住赵国;为国捐躯也算良臣了,但竟遭后世的几千年数落。与其说赵括的言过其实为自己挖掘了坟墓,毋宁说是赵国终究要为自己的用人不慎而必须为战争失利埋单。稍具治国战略眼光的人都清楚,长平之战关乎江山社稷,三军统帅必须是国之股肱命臣,非一般才智人物所能担纲的,况且赵国连年战火,积贫积弱,折腾不起任何军事冒险。但历史就是这么信马由缰的走笔,怕虎虎就来,命运鬼使神差地选择了赵括。赵国的决策者门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将国家的命运和赵括的个人命运均推向了不测。
据考,在由谁将兵出征的问题上,王国的上层也有分歧。权臣蔺相如力举廉颇,也有人提及赵括。赵王起先用廉颇,后见赵军中发生骚乱而换用赵括。赵母极力反对,言辞恳切,说吾儿的能耐做娘的晓得,当初跟在夫君赵奢的身边做帮手尚可,但主帅万万做不得,希望赵王另选他人。不知怎的,赵王不纳赵母谏言,将征战的兵权交与本事一般、不堪大任的赵括了。可叹的是,赵括却无自知之明,喜滋滋地从廉颇的手中接过了帅印。
临阵换帅,自乱军心,军中廉颇的老部下又对新帅白眼相加,最要命的是,赵括的对手便是秦国的名将白起。用一般的去对付不一般的,赵军的前景可想而知。
悲剧的序幕一旦拉开,层层叠叠都展示着震撼人心的精彩。透过岁月久远的隔膜和世道人心的渲染,我们还见晓和感悟了更深层次的悲剧。
赵括的长平之战和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是不同时期不同对手的两场大败仗,但后人透过历史上的战争事件来看人生,作千秋评说,却有云泥之别。纸上谈兵,实为古今笑柄,矛头直指懵懂庸人赵括,对其个人能力的怀疑跃然纸上。而人们说起滑铁卢,只是言称战争的至为关键和失败的惨重,却未把失败的责任推给拿破仑,或者置疑他的统帅指挥才能,相反,人们常在心底为英雄的悲剧扼腕叹息。东西方的文明各有千秋,异彩纷呈,但因价值观念的不同而深深影响了人们的历史判断。这方面,西方人似乎较为客观看事件,理智待人性,对历史人物的评说更能体现宽容的情怀。而在东方人苛责和挑剔的情怀里,在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的目光下,人物的面目因及至而呆板模糊,良莠难辩甚至忠奸颠倒。不能善待历史,焉能善待未来?一长串历史人物的愁云惨雾从古今长河的源头弥漫过来,构成了深层悲剧的主景。
纸上谈兵还具有现实意义,这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纸上谈兵的字面解释大概就是指说说而已,来不得真的。如今的社会百态到是衍生着这一现象,见怪不怪。国家上下通行的一种衙门习气便是各各俱做表面文章,而且大做特做,风气盛行,一发不可收拾,在说唱这方面,当今时代豢养了太多的“麦霸”们。比如逢场必讲以人为本的官们,却始终未把老百姓的利益放进心里。这确实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上下用人的现状也凸显纸上谈兵的问题,有岗无职,有薪无责,大量闲置人才。说开来,其实这已与做表面文章互为因果了。
本想以轻松的心态随便聊聊而已,这时却想起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那篇文章,思考一下它出台的前后,心情陡然也沉重起来。现实悲剧打击人的生活,历史悲剧却更能撞击人的心灵。
说到底,还是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