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驿站
作者:郑本香 发布时间:2013-11-22 浏览次数:2417
人总是由未知到已知,由幼稚到成熟,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必要的磨练与历程。今年五月到十一月,我来到靖江市人民法院生祠法庭挂职锻炼,这对于我来说是职业生涯中第一个重要的磨练阶段,经过此次挂职洗礼,我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蜕变。
释法析理—提高接受度的综合因素
所谓成熟,最主要的是思维和理念的成熟。学生时代接触的都是一板一眼的法学理论基础教育,而教学案例都是经过修剪了细枝末节后的模式,目的主要是培育我们对法律等规定的理解和应用。毕业时总觉得自己对于基础理论和理念掌握了,解答教学案例头头是道,那么面对活生生的司法实践时也不会那么手足无措,可是,当实际辅助审判人员去审理、裁判一个案件时,才发现困扰司法的往往是那些被教学删减了的细枝末节,它总是在不经意间将案情笼罩或者将你的思维误导,而审判人员要做的就是在真真假假中辨别、在错综复杂中抽丝剥茧、在对抗怨气中寻求和谐化解。一个案件合理、合情、合法的化解,不仅仅需要对法律等相关规定的正确理解,更需要对人情、伦理等的细微把握。在舆论时代,一个案件的裁判结果能否被认可,不仅仅是合法这一个要素所决定的,更重要的是以法律逻辑和通俗语言让民众从心底接受和信服,可以说司法裁判其实也是普法、析理的过程,而普法、析理工作做得怎样直接影响着裁判结果的公众接受度,因此,一个合格的法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更要具备“通情达理”的人生参透,而后者更是做好司法维稳工作的重要因素。
百忍成钢——降低摩擦率的职业素养
一个职业群体的公众形象,是千千万万职业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积累和塑造的,好的形象往往是塑于千年、毁于一旦。法官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其公正、严明的形象是司法维持长久生命力的源泉,一旦民众对法官失去信心,那么司法的存续也就岌岌可危了。挂职期间,在接待当事人时我曾遇到过被当事人埋怨、指责的情形,而审判人员作为案件的承办人员,更是需要经常做群众工作,不仅是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更是为了实现事了、人和,而此时都需要耐心、平和地面对当事人的埋怨与指责,有时甚至是无端的猜忌。作为司法权威的守护者,我们能做的就是耐心地说理、释法,依靠严格的程序来消除猜疑与误解。在审判人员的言传身教下,作为一名刚入职的人员,虽然对于司法实践还是不够了解,但对于如何做群众工作我却了解到了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如温水般耐心”,只有耐心、不发火,才能避免与群众的矛盾和冲突,才能逐步地将工作做到位、做到好。
作为司法条线的最前沿,人民法庭的工作量是很大的,面对的也是处于矛盾最激烈阶段的当事人,他们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在严峻的挑战下,生祠法庭的工作人员却兢兢业业地做到亲民服务、便民服务,切实履行着自己的公务职责。这次的挂职经历对于我来说是宝贵的人生财富,生祠法庭作为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驿站,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做好工作、更教会了我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我相信,未来的路虽然不会平坦如镜,但我已做好迎接风雨、彩虹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