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院 德润人心—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侧记
作者: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 发布时间:2019-11-04 浏览次数:11477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诗句。诗名中所提芙蓉楼就座落在镇江市润州区。
润州区,位于镇江市区西南部,是号称“天下第一江山”——镇江的主城区和行政中心所在地,地理位置优越,受三千年历史底蕴浸润沾染,深得历史文化名城精髓。
坐落于此地的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身处“润州到处皆幽绝,最爱城南古竹林”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双重熏陶中,在文化建设上可谓得天独厚。该院结合镇江地域风情和司法工作特色而精心打造的德法交融的法文化,更是向社会展示了一幅幅“文育人、廉养心、德润身”的有声画、无声诗,涌现出“启园”、“润廉警示教育馆”、“院史馆”、“和润家风馆”(一园三馆)等品牌项目,润州法院也因此获得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法院等称号,作为镇江法院文化建设的先行者和佼佼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多彩启园:为有源头活水来
“江南景,今朝看启园”。步入润州法院的法治道德教育基地“启园”,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66幅碑刻在蜿蜒曲折的回廊中错落有致,讲述着传统道德、美德故事和廉政勤政典故。“启园”建成于2009年8月,因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很快成为全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镇江市廉政文化建设十大精品工程。来自北京、天津、山西、黑龙江、广东、陕西、青海、宁夏等8个省、市、自治区的14位全国人大代表参观过该院后赞叹“文化品牌丰富多彩!”
“耕耘沃土话桑麻,桃李春风进万家。法驻心田歌盛世,崇仪尚德耀中华。”这是润州区诗协协会会长李克俭所作。该院将每月的18日作为法院开放日,安排讲解员向慕名而来的社会各界宣讲启园中的经典故事,道德美德的源泉滋养法治精神。
法文化墙、法文化柱、主题碑刻错落有致。启园,不局限于闲庭散步之用,还肩负起启发公众化解纠纷、熏陶美德弘扬法治的重任。“法官,我感到很惭愧……”原来,张大爷和李大爷是多年的老邻居,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原本两家关系不错。但是自从前两年李大爷在巷子里搭了违建,往日的情谊一去不复返,还打起官司。法官主持调解时,决定分头做两人工作。性情温和的张大爷由书记员带着到调解室休息,脾气刚烈的李大爷则在法官的陪同下逛起了“启园”。“大爷您看,前面中间的亭子叫弘德亭,意思是提高人的德行,弘扬我们古老的传统美德。我们到亭子里来看看,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浮雕。”随着公艺百忍、伍子胥感恩图报、石勒不计前嫌、管鲍之交等一系列浮雕故事看下来,李大爷陷入了沉思,“法官,你的意思我知道了,邻里好赛金宝,这次搭房子是我做得不好,回去我就拆掉”。
“法院文化是一种与法院审判有关的,与整个法官团体以及法院工作密不可分的,对内产生正能量(凝聚力),同时又通过他们向社会公众辐射的,并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的一种社会现象。”,2009年10月,在全国法院队伍建设暨文化建设座谈会上,润州法院作为三家基层法院代表之一发言。
基于这样的定位,该院充分发挥“启园”法治道德教育基地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文化育人、文化兴院、文化强院”的工作思路,主动把法院文化建设工作放在法院全局工作中,整体规划、系统建设,形成了廉政文化、党建文化、制度文化、道德文化、审判文化、艺术文化、礼仪文化等“七位一体”的法院文化体系。
文化建设结硕果,“全国优秀法院”的牌匾于2013年2月27日正式花落润州法院,也是全市法院系统历史上获得的最高等级荣誉。
峥嵘院史:坚守初心砥砺行
岁月无声,青史有痕。“走进院史馆,感觉像走进了历史长廊,让我大开眼界,深受教育和鼓舞。”新进公务员凌滋誉在参观院史馆之后说。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润州法院文化建设开展早、底子好、荣誉多,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升华?对法院取得更大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不日新者必日退,2016年以来,该院领导班子分批次奔赴省内外文化建设强院,实地考察调研先进经验和做法,在一次次召开的院党组会上,各地法院文化建设的创新亮点开拓了思路,集思广益点燃灵感的火花,也点燃了党组一班人创新润州法院文化建设的激情,一张德法相融文化建设传承和发展的靓丽蓝图在交流、学习、讨论中渐渐成形。
根在润法,穿越时空。经过精心谋划,推陈出新,一座属于润法人自己的院史馆历经半年的改造,闪亮登场。“润州法院的发展史,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全院干警尤其是老同志参与热情高涨,贡献了一大批珍贵的照片、史料和实物。”负责统筹改造工作的相关人员感慨地说。
重新建设的院史馆分为峥嵘岁月、开拓奋进、担当尽责、光辉荣耀、扬帆启航五大版块,通过一组组老照片,一块块荣誉牌,一件件旧事物,深情讲述该院的发展历程。
1983年,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成立,原名镇江市郊区人民法院。从原名可以看出最初的地理位置并不优越,但是,伴着镇江跨越发展的步伐,润州区“南城北水”、“京沪高铁”、“沪宁城铁”等城建重点工程建设,润州区由原来的城郊区一跃成为新镇江的主城区。
定期分批组织全院干警参观“院史馆”,对比今夕、珍惜荣誉,争先锋,当模范,小道场里要做大法术。
“以精忠立德、以精诚立信、以精准立言、以精干立行。”5月4日,青年法官曹东升带领着团员干警在院史馆开展“青春献司法”活动。曹东升认为,青年干警个人能力素养的提升,对法院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反哺功能。这种反哺功能一旦在法院内形成良性循环,就会成为一种可以传承和积淀下去的文化基因。
我们通过一组数据就可隐约窥见这种基团。建院讫今,该院共获国家、省、市级表彰160多项,全院有12个部门获得省级以上表彰,147人次被上级党委、上级法院记功授奖,其中3名干警受到最高人民法院嘉奖。
和润家风:弘扬大爱传家风
今年6月1日,《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江苏省妇联授牌了首批26家“新时代江苏家教家风实践基地”,其中,润州法院设立于金山湖人民法庭内的“和润家风馆”获此殊荣。
法庭不审案子,却打造“家风馆”,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法庭庭长余波告诉记者,家事审判的根源在家教、家风问题,要真正从根源上解决当事人内心的矛盾,光靠法院的强制力不够,需要道德上的教育和感化。所谓“功夫在诗外”,这也是该院打造全国法院系统首家“家风馆”初衷所在。
“从10年前的法治道德教育基地‘启园’到家事法庭自带先天优势的‘家风馆’,我感受到润州法院探索‘德’、‘法’互融的文化品牌的执着。”人民调解员孙海芬对此深有感触,她认为,“启园”和“家风馆”一脉相承,都是文化建设配合法律的载体,也是润州法院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和润家风馆”于2018年10月正式建成。整个展厅由“国风之本” “德厚治国” “佳话传说” “镇江家风” “和润至善”五部分构成,通过声、光、电、影像、雕塑、实物的形式和问题导入、故事讲解、音像感化的教学手法,集中展现了国风与家风、民风之间的关系,呈现了近年来镇江地区涌现的道德模范和最美家庭。继“家事审判调解室、家事审判法庭、心理疏导室、反家暴临时庇护所”后,家事审判工作“又添一翼”。
市民杨阿姨今年六十多岁,最近因为孙子的教育问题和女婿闹得不太愉快。为此,杨阿姨的女儿和女婿已经上演了好几次“家庭大战”,甚至引发了“离婚危机”。
一边是关系到孙子的教育抚养,一边是影响到女儿婚姻生活的幸福感,正当杨阿姨“焦虑万分”时,社区组织居民赴金山湖人民法庭参观。“看来我还是不要掺和到小孩的事情里面去了,该放手还是要放手。”在“家事审判”身临其境的体验下,“和润家风馆”家风文化的感染下,杨阿姨最终走出了这场“困局”。
德法相融的家事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内化于心,继而外化于行。2016年以来,该院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荣誉。2018年法庭家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72%,矛盾化解率达85%,家庭纠纷案件的审理调解工作获得了当事人的认可。
初心历久弥新,使命实副其名。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回顾润州法院文化建设的历程,从“启园”引领,“七位一体”初具雏形,到“一园三馆”耳目一新,十三年的实践探索已经把文化兴院深深印刻在润法人的精气神中。
不忘初心,歌唱祖国。9月17日,润州法院文化建设再出精品,全院干警豪情万丈、激情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快闪作品被学习强国平台刊出,记录了润法人牢记使命、英姿勃发迈步走向未来的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