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亚东,淮安中院赔偿办副主任、行政庭法官。自2003年以来,年年被评为院先进个人,曾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土地批租工作先进个人”、“城市拆迁先进个人”,2008年荣立个人三等功。

 

在接受“淮安最美人民法官”媒体采访团采访中,石亚东并没有太多地提及获得的荣誉,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做一名群众满意的人民法官”。

 

口碑

 

石亚东办理敏感度较高的“民告官”案件,实现15年来无投诉、无信访,令人惊叹。

 

与之相对应的是石亚东办公室里放着的数张锦旗:

 

上书“敬业正直,为民解忧”的锦旗是今年3月拆迁户周某送来的,一同送到的,还有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石亚东法官的一言一行,很好地诠释了一名法律卫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和精神风采。”

 

分别写着秉公执法”和一心为民”的两面锦旗是今年10月底一起婚姻行政登记案件的当事人送来的。双方为了撤销婚姻登记与民政部门打了多次行政诉讼。经过深入走访了解,石亚东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房屋分配问题。石法官多次为当事人做心理疏导,并组织双方友好沟通,最终促成这起历时三年的行政纠纷得以协调化解。

 

听说要采访石亚东,涟水县刘某某专程找到采访团,不善言辞的他冲着镜头竖起大拇指:“好法官!”

 

石头

 

石,不仅仅是石亚东的姓,更是他行事风格的写照。

 

陈某父子的房屋在市体育中心建设项目范围内,地块的项目拆迁进度涉及到全省运动会的顺利召开。陈某提出超高的安置补偿要求,且软硬不吃,风雨不进,故人称“钉子”。

 

“钉子?没关系,大家都称我是石头。”接手这起案件后,面对困难和担心,石亚东法官轻松地说。

 

多次登门协商,吃了闭门羹就一边在邻居处了解情况一边等待;

 

多次谈话,对陈某的各项要求逐条分析,哪个合法有据,哪个不合情理。

 

多次协调,甚至判决生效后进入执行程序后,还继续作说服劝导工作。

 

终于,经过多次的协谈,“钉子”放弃了不合法、不合理的要求,达成了补偿协议。

 

一场难解的纠纷,就这样“硬生生”地被化解了。

 

“硬”干成的事情还有很多——

 

1988年从部队转业到法院工作,历任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硬是从法律的门外汉转变成行政审判的业务专家。

 

2013年春节放假的前一天,石亚东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疼得冒冷汗,为了“赶在春节前把事情解决,让当事人过个好年”,他忍着痛去现场协调。

 

“我是军人出身,不怕苦,更不怕难。”石亚东如是说。

 

宽容

 

114日,中院第五调解室,一听到“协调”两个字,上诉人徐某“腾”地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冲着组织协调的石亚东法官大吼:“我就知道你们会官官相护!”转眼看到挎着相机来采访的记者:“你是记者?来来,我给你爆料,这个法官贪赃枉法!”

 

石亚东仍然一脸微笑:“老徐,不要激动,有什么话慢慢讲。我们先谈一下安置补偿方案,你看合适不合适,好不好?”

 

曾在石亚东法官所在合议庭担任书记员的阴文婷对记者说:“我刚到法院,石审面对破口大骂的当事人还满脸微笑、和蔼可亲的样子,觉得这人太能忍耐了。后来我体会到,石审不是能忍,而是特别有耐心、特别善于理解他人。”

 

不过,石亚东对于案件质量和廉政则是“寸步不让”。

 

他会指出裁判文书拟稿上的每一处瑕疵,也曾对说情送礼的亲戚朋友大发脾气。一旦手里有了哪个行政机关的案子,就不会再和该单位的人有业务之外的联系。

 

法官

 

人民法官,始终是石亚东最看重的身份。

 

很多当事人,接触石亚东的第一印象是“这人不像个法官”,接触多了,则会觉得“这人确实是个好法官”。

 

“不像个法官”,是指他习惯走访办案,而不是“闭门审判”。

 

到当事人家里做工作,他环顾四周,来上一句:“这个房子不错,住着舒服。”引得本来有些“闷”的当事人一下子打开了话闸。

 

组织调解的时候,他开玩笑:“我们楚州话是这样讲的……”笑声中,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

 

但是在石亚东的身上,又处处可以找到法官的特征:严谨、公正。

 

约定的采访时间,石亚东从未迟到过。记者们私下交流找原因,石亚东坦言:“法官开庭能迟到吗?约定的时间各方都得遵守,这既是良好的习惯,也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