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禁治产》一书,涉及宗教、政治、人情对司法的影响、司法独立问题、法官职业道德问题,对我们法官有诸多方面的启迪。

 

早在罗马法中就设置了禁治产制度,禁治产简单点讲就是禁止管理财产,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能力人或有酗酒、吸毒、赌博和有奢侈消费等恶习的人进行约束的制度。由监护人来代替被宣告禁治产的人来代为管理财产。巴尔扎克以“禁治产”这个法律名词作为小说篇名,是匠心独运的绝妙一笔。

 

书中人物爱斯帕尔侯爵是个正直、厚道、大方的人,他对自己的两个孩子的教育很严格,让他们和平民的孩子一起生活学习,不让他们过贵族的寄生虫生活。他从年轻时代就对中国文化艺术情有独钟,不惜花掉很多金钱购买和收藏中国古玩。这一切都引起了爱斯帕尔侯爵夫人的强烈不满。爱斯帕尔夫人是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为了制止丈夫的所作所为,为了把孩子弄回自己身边,更是为了独占家产,她竟向法院诬告自己的丈夫神经有毛病,要求法庭对他实施禁治产的法律条款。

 

做人一向低调但品行相当高尚的波皮诺法官,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经过多方调查,搜集了大量证据准备驳回爱斯帕尔夫人的起诉。但是这位夫人靠各种关系、耍手腕、设陷阱,致使波皮诺法官被剥夺了行使职务的权利……

 

这样一个出发点相当好的法律制度,也会被爱斯帕尔夫人这样的人用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卑劣目的。爱斯帕尔夫人是一位无论哪方面,只要人生能有多么壮阔的场面,她就要过多么壮阔的生活的女人,有相当大的活动能量,能够在奉行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如鱼得水、畅行无阻。由此可见,任何良法都有可能被人利用,以便在合法的掩盖下去行肮脏的勾当。一些当事人以争取公平正义的名义,打着保护他人合法权益的旗号,很有可能是为了达到不公平、不正义、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巴尔扎克塑造了一位道德高尚、作风正直的小人物——法庭推事波皮诺。在众人都认为爱斯帕尔侯爵已经疯了的情况下,他不人云亦云,坚信侯爵不是疯子,并经过多方调查,搜集了大量证据,准备驳回侯爵夫人的起诉。当波皮诺这位正直的法官准备冲出人情构筑起来的堡垒,挥下维护公平、伸张正义法律之剑的时候,他自己却陷入爱斯帕尔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在瓜田李下的疑问中被剥夺了审案权。这些都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司法体系的荒谬绝伦,但也反映出了在人情干扰下法官个体张扬正义的举步维艰。

 

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况且法院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不建立起一个可以有效阻挡人情干扰的司法体制,仅仅靠法官的道德自律,很多时候是难以奏效的。尽管如此,波皮诺法官内心对事实真相和公平正义的追求,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一位法官抛却了这些良知,一门心思地扑在升官发财上,无论其地位多么显赫,财富多么巨大,都难以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法官。正如项羽被称为失败的英雄一样,波皮诺法官无疑就是一位失败的真正法官,他虽败犹荣,是资本主义司法官僚体系中难得一见的仁人志士。由于与格格不入的腐朽制度所不相容,波皮诺法官官场受挫,最后甚至还被剥夺了审案权,但他那种忠于事实、忠于法律的精神是伟大的。

 

巴尔扎克在小说中对爱斯帕尔侯爵和波皮诺法官的美德是赞赏的,也是同情的,但他的同情丝毫难以撼动高尚的情操与贵族的财产权以及司法官僚体系之间的矛盾,在这两对矛盾的博弈中无疑让邪恶的力量占了上风。巴尔扎克在波皮诺法官被剥夺审案权的时候,将故事的叙述嘎然而止,但依然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给我们带来不尽的思索:良法就必然能带来良治吗?高尚的道德就一定能带来美好的结局吗?法官的道德自律真的能够抵御如洪涛般的人情干扰吗?我们必须从巴尔扎克这位文学巨匠的文章里走出来,从社会的现实中苦苦地寻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