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江海大地,春暖花开,绿水潺潺,生机盎然。12日,南通法院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加强诉调对接品牌建设现场会在海安举行。

 

“海安老干部志愿者参与调解,思想境界高,给我以心灵的洗涤和思想的震撼;可以说,诉调对接工作给我留下了‘能动司法、主动作为,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忠诚公正、形象可佳’的深刻印象。”会上,南通市委常委、政法委曹斌书记对全市法院特别是海安法院诉调对接品牌建设给予这样的评价。

 

201010月南通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以来,海安法院紧扣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要求,在传承业已形成规模优势的片区法官下乡、独立调解法官、行业调解窗口“门诊”等实战经验的同时,更加注重诉调对接工作体制创新,依托对接大调解机制,在全县构建起“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对接工作新格局。

 

诉调对接范围不断扩大,邀请检察官参与重大行政争议调处、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建立行政争议综合调处机制,执行联动覆盖全县各镇区、49家成员单位。对接领域不断拓展,与医患纠纷、劳资纠纷、消费纠纷等专业调处对接,向“城乡建设重点工程”、行政服务中心、交巡警中队派驻法官联系人,在全国首创民政协议离婚引入司法确认程序。对接力量不断充实,在法院开设知名人士工作室专事诉前调解,从基层一线选聘108名老干部担任首批调解志愿者,与妇联共建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中心及妇女维权工作站,助力基层矛盾的联动联调和排查化解。对接机制不断创新,联合综治办、大调解中心、司法局等部门出台《涉亲情、乡情民事案件诉前村居先行调解实施意见》,统一配备村居专职调解员,狠抓源头涉诉信访矛盾化解,两年累计向辖区各乡镇编送发案季报140余份。对接氛围不断浓厚,建设“没有围墙”的法院,法治文化长廊处处传递牵手和谐、共护正义的法治理念,与基层企业、社区、农村法制教育馆、家庭文化室开展法治文化对接,时时倡导讲诚信、守规则、求和谐的行为风尚。

 

截至目前,海安法院片区法官与镇村调解人员成功化解矛盾纠纷4019起,进村开庭、调解2458人次,39起群体性纠纷经电话求助后片区法官赶赴现场迅速平息。老干部调解志愿者参与排查化解纠纷381起,独立调解纠纷76起,先后成功调处迁坟、鱼塘承包、精神病人溺水身亡、身患癌症老妪交通事故等多起疑难纠纷。当地知名人士——原海安县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卢胜南,帮助法庭解决了一件又一件难案,仅2011年独立化解纠纷就达197起。

 

“实实在在的对接,产生了切切实实的效果。”面对记者,海安法院王平院长深有感触地说。四年来,海安法院的新收案件总数连续平稳下降,2011年较2008年同比下降35.76%2011年,诉前调解案件2577件,调解成功率达95.42%83.26%的民商事案件化解在基层法庭,案件调撤率达83.92%,涉诉矛盾纠纷综合质效指标南通全市排名第一,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被省高院记集体一等功,被表彰为全省法院量刑规范化先进集体、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先进集体,被省纪委命名为全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法院工作报告获得代表、委员广泛赞誉。

 

当天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加强诉调对接品牌建设现场会上,海安县委常委、政法委盛慧琴书记致辞。南通市中院马志相院长要求全市法院在加强诉调对接深化社会管理创新中多用心、勤专心、有恒心、下决心,推动诉调对接品牌建设提档升级。

 

南通市委常委、政法委曹斌书记结合社会管理创新暨全国典型城市培育动员大会精神,要求全市法院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妥善处理好调解优先、调判结合、诉调对接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诉调对接的品牌价值和重要意义,明确诉调对接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方向,拓展诉调对接的工作平台和工作载体,加强诉调对接的考核管理和组织推动,为南通争创全国首批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再创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