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领导干部的政绩观
作者:成效东 发布时间:2007-09-17 浏览次数:2434
时下,按政绩评价干部,已成了人们的共识,也许受其影响,不少领导上任伊始,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政绩意识。对此,令人既喜更忧。喜的是为官者有一股干事创业的精神;忧的是有些领导在强烈的意识背后,往往潜藏着强烈的迁升意识,为政绩而政绩。说穿了,这些人把政绩作为邀功请赏的筹码,作为打开更高职务的敲门砖。透过如此的政绩观,让人看到的是官场浮躁,无沉下去之诚意,有“速战速升”之真心,通过快速创造的“政绩”,达到隔几年再上一个“新台阶”的目的。这种政绩观,与其说是为民,倒不如说是为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其实,政绩这个东西,不少时候却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唐朝的娄师德,为人敦厚宽恕,有个成语叫“唾面自干”,说的就是他的“故事”。他在与吐蕃接壤的陇右地区任诸军大使前后达40多年,最后死在该任上。任职期间他并没有刻意去追求政绩,只是兢兢业业领着百姓屯田积谷而已,最后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恭勤不怠,民夷安之”。这个“民夷安之”,确实很了不起。当时李唐与吐蕃战事不断,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到让两境的百姓都安居乐业,那是很不容易的,只是他的这种政绩是在无意求之之中实现的,或者说他的政绩是很突出的。优秀共产党人焦裕禄、孔繁森,他们去兰考和西藏之前,似乎也没听到他们说到了那里要创造多少政绩,而只是牢记要好好为老百姓办事,做人民的好儿子而已。结果,他们的政绩却非常突出,人民把他们的英名永远刻在了心坎上。
政绩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为老百姓办多少实事、多少好事。当大地的禾苗干旱得将要枯死时,政绩就是那流向田野的徐徐清水;当洪水如猛兽般向人们扑来时,政绩就是那垒起严防死守大堤上的一包包沙袋;当犯罪分子危及人民利益时,政绩就是砸向贪官污吏以及形形色色流氓犯罪团伙的一记记铁拳;当贫困还围绕着人民群众时,政绩就是那设法让老百姓口袋里慢慢多起来的一张张钞票……。离开了为人民这个根本,政绩至少说要大打折扣。
笔者始终记得毛泽东主席赞扬梅花时,有过这样几句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我以为为官者的政绩观就应该具有这样的高风亮节:“待到山花烂漫时”??等到老百姓都富裕起来,“我在从中笑”,这才是共产党人的政绩观,这才是为人民服务的真境界,至于领导干部自己的名利,不可去争。“一饭膏粱颇不簿,惭愧万家百姓心”,何况党和人民还给了我们不菲的待遇,这已经就足够了。再去他们面前炫耀那些所谓的政绩,争点什么功劳,怎么能拉得开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