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肩负立案审查、信访接待以及审判管理三项职能工作的江苏省扬中市人民法院立案庭7名工作人员中,有6名是女性。几年来,他们以拳拳爱民之心,赢得了“江苏法院优秀文明窗口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每一位走进立案大厅看到法官准备的坐椅、饮水机、报夹、老花镜等物品的当事人都会感到心里热乎乎的。几年来,法官在审查立案时,对当事人能够提供诉状和主要证据或者主要证据复印件的,当场立案;对抚育费、赡养费、劳动报酬等案件坚持快立案快移送;对起诉材料虽有欠缺,但不影响立案的,先予以立案,并告知所要补充的材料,免去了当事人的往返之苦。同时,法官还为当事人预约立案、上门立案、集中立案。该院余院长向记者介绍,该庭2006年立案4081件,当场立案率达98%

   “有访必接,有信必回,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成为立案法官的工作信条。2005年隆冬的一个早晨,一辆人力三轮车拉着一位身体孱弱的老人来到立案庭。接访法官朱霞萍立即起身扶老人坐下,顺手倒了一杯热水递过去。老人情绪非常激动,大声嚷着要法院给他主持公道,朱霞萍亲切地询问,可老人却所答非所问,只是一个劲地大声嚷着。庭长黄为群察觉到老人的听觉可能有问题,她让朱霞萍试着用笔在纸上书写与老人进行交流。果不其然,老人的听觉存在严重障碍,通过近两个小时的交流,终于弄清楚老人已八十高龄,家住该市油坊镇振兴村,一个人独自生活,没有生活来源,儿子不尽赡养义务,无奈之下想到了法院。黄为群意识到,像这种案件仅靠法律的强制力只能解一时之困,如果机械地告知老人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就辜负了老人对法院的信任。于是,黄为群和朱霞萍一同来到油坊镇政府,与司法所等有关人员前往老人所在的村委会,共同做老人儿子姚某的思想工作。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姚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第二天就主动将老人的赡养费送到村委会。过了一段时间,黄为群心里还是放不下这件事,就和朱霞萍再次到老人家里进行回访,关切地询问老人的生活状况,老人激动不已,用他那因耳背而形成的大嗓门高声地说:“好了,解决啦!”

采访中,立案庭的女法官们说:“信访工作是一项窗口工程、稳心工程、民心工程,不能有丝毫懈怠。”谈到几年来的工作体会,黄为群告诉记者,他们一是实行“三个一”和“四心”服务。对来访者,做到“让一个座,递一杯茶,问一声好”,并坚持“热心、耐心、细心、诚心”地做好解答工作。二是建立健全信访网络。牵头成立涉诉信访网络,将公安、检察、信访等八个相关部门确定为网络成员单位。通过定期召开例会,畅通信访渠道,有效整合全市信访资源。三是建立健全各类台账。完善信访老户档案,坚持做到“事事有交代、件件有回音”。对一些重大、疑难信访,坚持院、庭长联席制,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有效地钝化矛盾。四是及时汇报,争取支持。对市人大常委会转批的信件由专人负责登记、立卷处理,及时汇报情况和处理结果。对重大疑难或在全市有重大影响的信访事件则及时、主动地向市人大常委会通报信访信息,赢得人大的支持和帮助。2006年,该庭接待来信来访、法律咨询598人次,解决初信初访成功率达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