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网”日益发达的今天,生命对自身的认同越来越困难,扪心自问自己想做什么的也越来越少了。

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几乎所有的语老师都布置过这道作文题。记得在读高一时,班上有一位女生在她的作文里说,她的理想是当书店的营业员,这样便可以终日与书为伍,作文的结尾我至今还记得:“我不是工作在书店里,而是生活在快乐中。”老师读这篇范文的时候,不少心气很高的男生对这种小儿科式的理想都大不以为然。

可是时至今日,又有几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巧合的是,那位女生后来还真的进书店做了营业员,只是怎么也瞧不出有如愿以偿的那种快乐,再后来就听说她辞职做生意去了。说这些倒也不是对那位女生有多少成见,或许她还有着不为人所知的苦衷,只是我内心里总觉着不太适应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至于离开学校踏上社会以后,好事的同学组织聚会,一般都懒得理睬,种种的托辞背后,其实是怕面对纯真容颜如今面目全非的抚手。

说出来难为情,我小时候最羡慕外婆村上那个换杂货的,挑着杂货担每天走村串寨,走哪都受欢迎;后来又眼热放电影的,每部片子都可以先睹为快。开知识后便觉得作家是最理想的职业,随心所欲的编着故事却把读者迷得神魂颠倒,而且稿费不菲。年岁渐长,在东奔西走南来北往之中也算懂了一点“事”:骑着单车绕行于菜花热烈的村道叫做悠然,在肯德基找个临窗的位子看行人穿梭叫做漠然,旅途间萍水相逢末了道声再见便各奔东西叫做淡然,酒过三巡气氛亲热却就是不知对方是何路神仙叫做惘然,听见同事购车置房忙个不亦乐乎心跳依旧叫做释然。

其实每个人都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的角色,同时又都为自己的角色所累。也许注定理想是带了几分悲剧色彩的吧,正如那句听得有点腻味了的话“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中所蕴含的哲理一样,实现理想的价值也许没有追求理想的过程更丰富,于是,几乎所有的理想主义者也都注定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而在功利盛行的当下,理想无疑是一个土得掉渣的乡客。不过我们也可以在成功者中发现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把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他们把理想与现实从容过渡,他们面对听众的演讲词中理想这个字眼的出现频率很高,或者,称他们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间主义者也许更为精当。

罗素说:“一个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他所受的诱惑不够。”那天在整理旧书时,突然翻到了这句话,我一下子怔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