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有个性的法官,她的喜怒哀乐总是写在脸上。

     2006年五一前夕,她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前几年,她还先后被评为县十佳政法干警,市劳模、市执法质量先进个人,那一叠的荣誉证书,记载着她的付出,记载着她的收获。谈起这些,她一脸阳光灿烂,毫不掩饰自己的自豪。

    今年3月初,她来到大套乡,回访曾经被判缓刑的吴某,这是她第五次来到吴某家。三年前,未成年被告人吴某因盗窃罪被判缓刑,她把吴某送到家,并掏出300元,谆谆告诫吴某要好好做人。然后她又找到村领导,请他们帮助做好吴某的转化工作。现在的吴某在搞好种植业的同时,利用农闲贩卖苹果。虽然依然较为清贫,但已是一个自食其力者。去年秋天,吴某特地来法院,带来一箱又大又红的水果,请她收下,吴某说这苹果是自己田里长的,是干净的。那一刻她很欣慰、很满足,那种欣慰和满足一如辛勤的农民聆听庄稼生长的声音。

    为了最大程度地挽救失足青少年,从事少年审判工作10年的她,采用“圆桌审判”,对未成年被告人寓教于审,审教结合。她定期回访被判缓刑的未成年人犯,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由此一个又一个未成年被告人走上新生。近年来,被判处缓刑的48名未成年人犯无一人重新犯罪。2004年,有一名缓刑犯考上大学,特地到法院向她表示感谢。每年,她还约请团县委、妇联、教育局等单位一起到省少管所,看望滨海籍未成年人犯,去年,有3名未成年人犯因表现良好被提前解除管教。每谈及此,她总说自己比医生更了不起,医生医治的是肉体,而她拯救的是灵魂。

     在别人的眼中,法官办案,似乎风光无限,然而有谁知道风光背后的苦涩?因为她是法官,别人能说的话,她不可以说;别人能做的事,她不可以做,更有来自亲人、朋友的误解及至非议,这对注重感情的她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折磨。有一次,她中学时的一位老师为一被告人说情,尽管在学生时代这位老师曾对她关爱有加,然而她依然拒绝了这位老师的请求。这位老师当着她的面冷下了脸,然后一言不发地走了,这让她有一种苦滋滋的感觉,但她深知法律永远不可以作交易。她不后悔自己的抉择,却为此难受了一整天,她说她想不出两全齐美的方法。

     见过一幅她身着审判服坐在审判席上高举法槌的照片,照片上的她神采奕然,更有一丝威严。"那种感觉真好!"她说。

     85年招干进法院,她才18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把自己的青春和激情献给了审判事业。她说她庆幸并后悔选择了法官这一职业,庆幸的是这一职业赋予她的荣耀和快乐,后悔的是这一职业带给她的痛苦和孤独。“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庆幸。”她强调。

     也许,我们应该记着她--滨海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少年合议庭审判长朱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