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似乎很政治性的话题,我却不得不以探究科学的态度进行审视,既而在追求和捍卫真理的层面,大声高呼:这个提法该改改了!

什么提法?便是耳熟能详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著名论断。

为何要改?

且不说凡事皆变的简单道理,一成不变故所不存,有生命的活的东西就是在变化中进位升级,演绎生死,演绎进化。据说连单一的元素也有衰变的周期。何况是某个时期的建设制度?

这个制度关乎国计民生,是根本性的方向决策,必须因时、因势、因地权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曾经顺应了时代潮流的要求,是中国特定时期治理和发展的必然产物。

狭隘的政治视角和阶级斗争理论极至地表现了建国初期共产党人的幼稚,当空洞的口号难以填饱国民的肚皮时,有识之士就肩负着历史的使命而有所作为,廓清视听,指点迷津,把问题的症结和要害摆在世人面前,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便呼之欲出。经历了物质匮乏的人们其反应简直就是条件反射性的:要生产,要建设。因此搞改革开放和抓经济建设成为历经动荡的中国最根本的出路和唯一的选择。邓小平作为担负领导中国建设的积极力量的代表,其思想涵盖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凝聚了泱泱亿万民心,动作指示有力,手笔气势恢弘,见识卓尔深远,清晰的思路连同过去的威望,把他推到了领袖的应有的历史地位。

解决生存问题成为时代的共识和首选。从钢花四溅的车间到麦浪翻滚的田头,人们汗水涟涟,而带动和引导这一切的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纲领。

这个口号极大地解放了全民生产力,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度时期内持续飙升。生命焕发的活力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替代了某种精神狂躁症和意识形态的竭斯底里,汗水取代了口水,复苏和觉醒的力量顶破僵化思想、愚昧专制的覆盖,生机盎然,扶摇直上。

人们终于走出物质匮乏的夹缝,大口吐纳,很爽了一把。在得到更多实惠的同时,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光明,也领悟到一个社会的制度,其优越性必然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并非镜花水月,更非某个人物或某个政党的信誓旦旦和空洞说教。

邓小平以其政治的成熟和思想的睿智吐纳时代风云,纵横捭阖,他的领袖风度体现在对思想解放的呐喊和民族与世界关系的准确定位上,广阔的眼界和宽厚的胸怀是他领袖个人的,最中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改革和开放注定成为这个时代和我们这个国家的气质和形象,为华夏民族和东方古老的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活力。

毋庸置疑,飞速发展的经济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但也伴随了各种问题的重积,比如远景利益的牺牲,比如公共观念的回落,比如权力腐败,比如生存环境遭受空前的侵害。腾飞的经济背后是诸多负面问题,有的已成痼疾而积重难返。

我们总觉得这是经济建设中的正常现象,但我认为我们更有责任去清理和处置这些问题,很显然,如果我们强力推进理性逻辑,冷静客观的把握事物的本质,就会预防和避免更多的损害发生。

中央已经注意到了诸多问题,什么价值取向,什么社会稳定,经济过热也好,环境问题也罢,这既是制度问题,也有人为因素,但归根结底是制度问题,是管理国家的着力点之所在。社会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治国纲领的确立至关重要,尤其对于我们这个法制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的人口大国,它的地位举足轻重。

不可否认,如今人民的许多生活指数都得到了提高,生活水平稳步攀升,但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并非尽如人意。在扑面而来的时代生活的喧闹中,特别是臃肿奢华的物质生活所映衬出的精神上的空虚,以及各种丑陋沉渣泛起并成为生活的主景,让人萌生怀旧的情绪。

最高处的声音得到全民的回应:社会要和谐发展,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如此,问题的结症一目了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纲领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进步的时代正呼唤着更高要求的行动指南。

凡过则废。经济建设中心论居功至伟,但若迷信不放,势必违背发展的真理,在总设计师绘制的宏伟蓝图上留下败笔。况且它已经深深影响了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经济运行质态,所谓经济过热,其实就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而引发通货膨胀,说是高能耗、低产出,其实就是掠夺资源。

在一些地方,经济建设中心论已经成为滥度开发、占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借口。我们拥有的耕地相对数已少得可怜了,而无度的进占还在触目惊心地进行着;经济建设中心论也已成为推卸社会责任的理由。雨后蘑菇般涌现的窑矿上演接二连三的安全事故,明目张胆的砍伐已成朝日新闻,一边指责挞伐,惩处查办,一边依然故我,照常不惊。有时变换面孔,乘机侵吞国家和人民的巨额资产:在企业改制中做手脚,在地方大搞政绩工程,损公肥私,大捞好处。而这些地方往往社会公共事业进展缓慢,人民得不到更多的实惠,以致民怨鼎沸,民心不安,经济建设中心论恰恰成了少数人胡作非为、鱼肉百姓的挡箭牌,成为奉行腐败的遮羞布,也无形中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帮凶。它的另外一个负面作用就是:为泡沫经济鸣锣开道,制造虚假的繁荣。比如各地所谓的开发,无非就是政府出面做房地产生意,尽管场面红火,刺激了消费市场,但其实际作法不外乎丢下城市地段的旧厂区搞商品房开发,再用赚来的钱圈进大量的耕地兴建厂房,而且在扯起的经济建设的大旗下,各项优惠政策纷纷出台,金融、土地、规划、建设、城管等各部门联手一条龙服务,齐刷刷为其大开绿灯。表面上地方建设有了所谓的经济增长点,地方财政也有了所谓的新税源,但了解经济的都知道,这里面并未发生劳动生产力增殖,社会财富总体未有创造性地增加,因而钱给谁赚去了谁心里清楚,但最终受害的却是国家和人民。这正如同命不同价并非法律本意,但却是现实存在,而土地还是原来的土地,却神仙般刨出了金子??这就是每日上演的经济神话。

甚至此论还一度干扰了国家的组织人事制度。在县市乡镇,过去一度时期乡镇企业、县市骨干企业快速发展,无论亏赢,只要具备一定规模影响,只要撑着运转,其法人代表一定是风光无限,得到各方肯定并被纳入组织部门的视线,进而得到提拔重用,厂长、经理、董事长竟然还担任镇县的副职领导干部,此种模式曾经甚为流行。

经济讲究利益,行政讲究服务和规范用权,两者各行其道,是社会应有的职能分工。然而搞经济的能人(暂且不管是否水货)插手政务,以利益标准衡量政府工作,让公仆情怀沾染商人习气,势必将服务职能的政府导向唯利是图的办事机构,滋长更深的腐败,同时更难防范个别投机者不惜金钱开路捞取政治资本的不正心术。过火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纲领性要求确实难免混淆用人的标准。

很多资料显示,当今中国十三亿人温饱问题亦已得到解决,许多地区已经步入建设小康生活的轨道。中央纲举目张,明确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方针要求:以人为本,持续科学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因此,以更高要求的口号取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法已是刻不容缓,箭在弦上。以全面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为中心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实为民心所向,理所当然。诚如当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伟大决策一样,提出“以全面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为中心”的理论指航意义深远,必将对今后的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也许你有更为精辟的见解或更多的质疑,那就请你甩开惰性,走出彷徨,放飞思想,大声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