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动司法 迎来企业新发展

??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法院服务企业发展纪实

 

阅读提示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内有一家国家级开发区和两家省级开发区,全区年销售额500万以上的企业有近千家。江宁区人民法院将司法融入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创新思路为企业排难解忧,一大批企业在司法呵护下“长高变壮”。

 

四项机制,围绕需求出对策

 

   2009617,一份《关于宏观经济变化下对我区司法审判工作影响的调研分析报告》呈到院长朱绚凌的案头。这是一份历时近4个月形成的调研报告。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困境,由此引发的合同违约、货款到期难偿等问题,通过一起起诉讼反映到司法领域。今年第一季度,该院受理的因金融危机引发的纠纷同比增加了30%。江宁法院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了经济的阵阵“寒意”。企业发展呼唤着司法的服务与保障。

   “只有准确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掌握企业对司法的需求,才能制定出有效到位的司法服务之策。”朱绚凌说。于是,该院党组作出决定,围绕企业需求开展司法调查。

   该院作出安排,一路由院长带队对全区2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走访;另一路由院党组成员分成6个组进行全面调查,共召开各类座谈会12场次,向全区300家规模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对111家重点企业涉诉案件进行逐案分析;对2008年四季度以来因金融危机影响引发的案件进行分析解剖。

在全面准确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该院开出了应对之策。一方面,院出台文件,建立四项司法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即:建立重大经济纠纷分析报告机制,建立案件审理统筹协调机制,建立预测、预防和应急处罚机制,建立完善沟通协调机制、统一规制司法工作;另一方面,向区委、区政府写出建议报告。这份报告得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被区委转发至区各部门阅研。副市长、区委书记李琦批示予以充分肯定。

 

优化服务,企业脱困现活力

 

   一企业负责人因金融危机产生恐惧心理,到法院起诉,急于要回与自己曾有良好合作关系的经营伙伴所欠债务;一外资企业因合同签订不规范,被对方起诉吃了“哑巴亏”;还有一企业劳资关系紧张,出现了集团诉讼,使生产受到影响……

   一件件矛盾纷争让江宁法院看到在金融危机时期司法为企业服务的迫切性。于是,他们决定开展“司法服务企业年”活动,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提供优质司法服务。

   对于困境中的企业,最急切的是能及时得到司法的帮助。针对企业的需求,江宁法院开通“绿色诉讼通道”,在立、审、执环节为涉诉企业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司法救济。今年4月,江宁某设备厂与苏北某公司因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诉至法院。原告方如不能及时拿到货款就可能面临无资金周转停产的困难。承办法官连夜赶到被告单位进行保全,又快速进行审理,仅用10多天就审结了此案。这家企业负责人说,是法院让困境中的企业获得了新生。

   如果说司法的及时救济为困境中的企业送去了“及时雨”,那么,法律预防则为企业抵抗风险注入免疫细胞。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对此感同身受。

   该公司近年来最头疼的不是订单,而是接二连三的合同纠纷,企业领导为此牵扯了很多精力,特别是今年3月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这种合同纠纷更是成倍增加,一个过去曾经有着很好市场的企业面临停产。江宁法院在开展“司法服务企业年”活动中,针对诉讼中反映出的问题,一方面向企业提出司法建议,另一方面为企业领导进行法律补课,完善合同条款,堵塞合同漏洞。今年7月以来,该企业纠纷明显减少,企业又恢复了往日良好的生产发展势头。

据该院政治处主任朱同复介绍,在开展“司法服务企业年”活动中,该院共制作发放5000张《司法服务企业名片》,走访了110家大中小企业,在12家企业设立了企业服务联络点,开设各类法律讲座12场次,发出各类司法建议函20余件,一大批企业在司法的帮助下渡过难关,强筋壮骨,获得新发展。

 

放水养鱼,能动司法助发展

 

   去年12月,海南省某电气公司将南京某电力电子公司告到了江宁法院,要求被告支付拖欠的货款和违约金。经原告申请,法院依法冻结了被告账户内的63万元存款。时值年关,被告焦急万分,企业经营者专程找到法院反映情况。法官了解到被告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大,但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生产前景可观,原告实力雄厚。两家企业已有十多年良好的合作关系,原告之所以在节前起诉,是因为金融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急于追回货款。金融危机本来就使被告出现了困难,资金周转节奏变缓,如果把账上仅有的60余万元支付给原告,对于被告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一个很有前途的公司可能就此倒闭。承办法官在充分做好原告工作的前提下,采取了“放水养鱼”的方法,将已冻结的被告3个银行账户开通了两个,给被告一个缓冲的机会,同时冻结一个账户以保证原告的债权得以实现。经过原、被告及法院三方的共同努力,终于使矛盾得以化解,20092月,双方在法院的主持下达成了调解。日前,江宁法院对被告进行了一次回访,该公司负责人高兴地告诉法官,最近与海南公司又签订了一份200万元的买卖合同,双方展开了新一轮的合作。

   采取“放水养鱼”的方法,是江宁法院能动司法的一例。对金融危机时期企业间的诉讼,江宁法院要求法官少用、慎用司法强制措施,多运用柔性司法方式解决纠纷。对于生产经营暂时困难但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灵活采取财产保全和执行措施,促成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保障涉诉企业的正常运转。严格财产保全措施的适用条件,对辖区内债务企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有其他不动产可保全的,尽量减少对其银行存款、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采取保全措施,被保全企业在基本账户以外有其他银行存款的,不应冻结基本账户;对尚在正常经营的债务企业,涉及查封生产设备的,尽量采取“活查封”、“活冻结”等保全措施,以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对履行债务有一定困难的企业,通过执行和解等方式,分期给付债务,有效避免债务人因资金链断裂等问题而歇业倒闭。

   今年以来,他们共对51件案件的被告企业采用了“活查封”等柔性司法方式,以能动司法促成了双方的和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结合。

 

亮点数数看

 

●诉讼服务中心便捷当事人

江宁法院制定了《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意见》、《诉讼服务中心工作规则》等3个规范性文件,明确了诉讼服务中心十大工作职能。主要有设立导诉台,指导当事人诉讼;设置视频装置,及时播放诉讼信息、风险提示等内容;设置满意度电子评价器,现场接受当事人满意率测评;配套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诉调对接办公室,便利开展非诉讼纠纷解决联络与衔接工作。

 

●法官联络社区化解纠纷

全院77名法官与全区202个社区和5个园区结对联络。具体开展搜集民意、巡回审理、便民措施、指导民调、法制宣传、法治创建等工作,密切了法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一大批矛盾纠纷在社区得到化解。

 

●建立“三合一”纠纷解决模式

江宁法院制定出台了《立案调解及简易民事案件速裁规则》、《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室建设进一步深化诉调对接工作的意见》、《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流程》,贯彻调解优先,建立诉前人民调解、审查时立案调解、立案后案件速裁相衔接的“三合一”纠纷解决模式,成效显著。

 

●协调社会力量化解矛盾纠纷

江宁法院建立协调社会力量化解矛盾纠纷新机制,一方面由街道向法院派驻矛盾化解员,辖区9个街道各推荐两名经验丰富、能力出众、责任心强的矛盾化解员,协助法院化解本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另一方面,该院开展大学生“村官”到审判岗位担任法官助理进行岗位锻炼,用3年时间,使全区214名大学生村官,普遍接受一次岗位轮训,提高化解纠纷的能力。(赵兴武)

 

200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