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平民英雄”、“最美妈妈”等感人事迹的报道又再次引发了社会对道德标准的思考:拒绝冷漠是人性善良的本质体现,奉献爱心是精神文化的力量源泉。“拒绝冷漠、奉献爱心”已然成为当下弘扬“雷锋精神”,构建诚信社会,凝聚民族力量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崇尚法治的今天,挖掘“拒绝冷漠”的基本道德要求对法官职业品格价值的影响与价值,必将有利于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法官职业的文化建设,进而对群众基础的稳定、社会和谐的推动和法治文明的进步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价值意义。

 

拒绝冷漠是彰显法官职业精神的本质属性。法官职业的本质是为人民司法,“人民法官为人民”是时代赋予人民法官职业的价值追求,也亦然是法官职业精神的集中要求。“以忠诚法律为本,以清正廉洁而荣;以群众满意为基,以司法公信而立;以服务和谐为重,以创新管理而行”是社会主义法治条件下“人民法官为人民”应有的时代内涵。冷漠不是威严,冷漠不是公正。只有拒绝冷漠,才能赋予法官职业“为民”的生命之魂;只有拒绝冷漠,才能突显法官文化“先进”的内在本质;只有拒绝冷漠,才能落实法官责任“公正”的时代要求。

 

拒绝冷漠是塑造法官人格魅力的思想源泉。法社会学创始人爱尔里希有句名言:“法官的人格,是正义的最终保障”。社会需要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法官的神圣使命。拒绝冷漠是法官职业道德涵养的本原要求,是法官品格精神境界的思想起源。拒绝冷漠的法官,才会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会有深厚的群众情怀和崇高的职业责任,才能担当起维护社会正义的职责,才能让司法成为社会正义的源泉。思想上做到拒绝冷漠,行动上才能永葆热情,作风上才能清正廉洁,才能精练成法官独特的职业文化,才能塑造出法官完美的人格魅力。

 

拒绝冷漠是联结群众司法情感的心灵桥梁。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基点,一切以司法审判的廉洁公正为目标,是人民法官维护国家执政基础,增强群众基础的政治使命。冷漠的审判势必背离为民司法的宗旨,丧失稳定的群众基础,得不到群众的信赖。拒绝冷漠、贴近群众,将司法能力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以民为本进行司法调整与司法创造,才能真正体现为民司法的本质要求。拒绝冷漠、爱戴群众,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司法,本着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办案,才能真正向人民群众传达司法的爱心与和谐,才能不断增强群众的司法公信。

 

拒绝冷漠是推动法治民主文明的精神支柱。徒法不足以自行”,现代法治社会秩序之塑造必然呼唤公众的法律信赖,而公众的法律信赖必然要求法律职业崇高的精神品质。拒绝冷漠是传承法官道德文化的精神载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执法为民的核心要求;拒绝冷漠是国家法治民主建设的精神支柱,体现了法官崇尚奉献法治的职业精神。只有拒绝冷漠,才有创新的思维,才能为法官依法裁判创造公正的平台、为法官创新管理打造服务的平台,为法官化解矛盾联结共建的平台。只有拒绝冷漠,才有能动的本领,才能营造和谐的法治环境,推动社会矛盾化解、权益维护保障的法治体系完善,才能最终实现法治的民主与文明。

 

法官们,拒绝冷漠,奉献爱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