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法官之路何其漫漫,伴随着孤独、寂寞与诱惑。要守住“执法如山,刚正不阿”的秉性,保持良好的形象,提升司法的公信,惟有用平和的心态去学习,用尽心尽力的干劲去工作,用纯洁的心灵去生活,简而言之,从“心”开始。

 

静心篇——古语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时效。当前,法院工作量日益增大,矛盾纠纷也纷繁复杂,法官在日常的审判工作中必定会遇到挫折和阻碍,难免会出生浮躁情绪,而“静心”便是法官在审理案件、分析案情、辨法析理、公正裁决时的“修炼核心”。因此,法官必须正确认识、冷静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淡化得失心理,平衡浮躁心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另外,为了更好地审理案件,在无绪的法律关系找到头绪,在纷繁中找出重点,法官更需要真正静下心来,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努力通过学习来提高素质和能力。惟有静心,方能提升境界。

 

尽心篇——所谓尽心,就是始终恪尽职守,做到在其位,思其职,负其责,只有尽心,才能无愧于心。法官不仅是纠纷的裁判者,更是群众利益的维护者,作为一名法官,应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来衡量工作,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需,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作为行动指南,努力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群众心坎里去。明确群众利益无小事,不因案件标的大小而有所疏忽,不因身份不等而区别对待,一视同仁地适用法律,让当事人少跑一趟腿,少等一分钟,少费一份心,少误一次工。惟其如此,才能让每起案件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人民的考量。

 

净心篇——所谓净心,就是坚持自省自律,破除贪欲之心,非分之想,只有净心,才能清正为人。俗话说:“厚德才能载法,德正方能法严。”因此,法官必须保持一颗“净心”,如果私心杂念丛生,就会导致司法不公。所以法官要尽力去除司法杂念,慎言、慎独、慎行,守住信念、道德、法纪“三道防线”,形成“法平如砥,执法如山”的职业信仰和道德信守。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法官们自觉进行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从思想上解决“法官是什么,法官干什么,法官为什么”的问题,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分之想,从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另一方面,更需要法官们正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努力立公心,讲公正、做公仆,在办案过程中坚决摈私念、去私欲、抑私情,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这样才能保持清正廉洁的法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