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盐城讯:叔侄俩因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引起纠纷,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由此陷入了一场纠结复杂的官司之中。日前,东台法院开发区法庭与该市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成功“对接”,联手化解了这起疑难纠纷。

原告和被告系叔侄关系,原本相安无事的两家最近却闹起了纠纷,起因竟在仅仅1.54亩田的承包权。10年前,侄子外出打工,为减轻家人劳累,将与叔叔承包田相邻的1.54亩田通过村干部交由叔叔家耕种。国家惠农政策不仅免了上缴,种田还有补贴,承包田变得越来越值钱。侄子家便盘算着把那1.54亩田要回来。叔叔家却不依:当时流转已经过村组登记,怎么说要就能要回去?纠纷不断升级,经过镇、村民调组织和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几轮调解未能奏效,叔侄两家都揣有村里不同时期发放的“蓝本儿”,互不相让,只顾着赌气,都不愿配合调解。两家的矛盾不仅没能缓和,反而越积越深。原告一气之下,干脆一纸诉状把被告告上了法庭。

案件受理后,法官马上着手分析案情。经过近年来数起类似纠纷的处理,法官对案件实体处理的拿捏并不困难,但他们深知,处理这类案件最关键的是案结事了,草率判决的结果往往是“官了民未了”。得知在仲裁过程中双方曾比较接近,开发区法庭立即与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联系,力求通过“诉调对接”来彻底化解纠纷。

117,承办法官利用周末将双方当事人通知到了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面对面商量、背靠背协调……经过法官和仲裁人员入情入理的细心调解,双方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一方交还承包田,一方给予适当补偿。看着当事人满意地在调解协议上签下名字,法官和仲裁人员的手也紧紧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