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是一种境界,一种对洞悉世事以后能够正确取舍自我行为的理性的、智慧的表达。知足,能使人平静、安详、达观和超脱。学会知足,就能在当今物欲横流和令人目迷的世相百态面前气定神闲,心地坦荡。然而,有的人却并不懂得知足的真谛。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忙死累活,却收效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不停地往前跑,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他所有。

 

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往前跑……有人告诉他,你到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可是,终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故事发人深省,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些因贪图更大的利益而把手中的东西丢弃的人,是愚蠢的”,知足而善舍,方能常乐。平民百姓也可为然,为官之道,更在其中矣。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诫干部:“现在领导干部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从工作考虑,组织上还给予了许多必要的待遇。细算起来,奉献与得到相比,得到的已经很多了。如果贪赃枉法,锒铛入狱,值得吗?”是啊,人的一生,“家有万贯,一日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三尺。”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而金钱却可以把人送进坟墓!要知道法律这把利剑时刻都高悬在自己的头顶,如有不轨,它迟早会出鞘“亮剑”。多少人进了牢狱才懂得了自由多可贵,悔不该当初目无党纪国法,肆意放纵自己的贪欲。幡然醒悟间,为时已晚矣。

 

知足才能常乐,知足才能常安,这是现代人应铭记于心并要身体力行的生存智慧。因为只有知足一点,我们才能根绝那些折磨人的不切实际的欲望,从而让生活过得更安宁、更幸福。

 

当然,把知足作为一种生存智慧,我们不能把它理解成随遇而安、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否则“知足”只会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我们所说的“知足”是对现实生活的欣然接受,不与他人比地位高低,比富贵享受,能坦然地对待功名利禄,有着古仁人志士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处世态度。作为一名法官就应该懂得知足常乐,在工作上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上向标准低的同志看齐,时刻想着我奉献了多少,而不是考虑我得到了多少,如此,我们方能让自己多一份理性的真实,少一些欲望的浮云。让我们大家都学会懂得知足,在知足中领悟人生,在知足中享受人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