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泉山法院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与对策
作者:赵克 发布时间:2009-10-16 浏览次数:1223
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外来思想的涌入,致使未成年人的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当今校园受种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未成年人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致使有的未成年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未成年人犯罪虽是极少数,但从其犯罪的多样化发展趋势看,不容忽视。今年1-9月,徐州市泉山区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8件、53人,其中2人以上团伙作案19件47人,涉及的案件主要有抢劫11件19人、盗窃9件16人、故意伤害3件8人,而小学、初中(含初中辍学)多达48人。因此,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现象进行探讨,分析原因,找出预防措施,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普遍淡漠。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依然存在有“重学习、轻素质”教育的现象,目前虽有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意识淡薄。
(二)、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未成年人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成熟,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从社会大环境来看,一些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学校进入社会后,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未成年人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三)、侥幸及冲动心理作祟。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当中,预谋犯罪的比较少,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犯盗窃罪的未成年人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犯故意伤害罪的未成年人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四)、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导火索”。诱使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诱使犯罪的导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给思想不良未成年人以可乘之机。在盗窃案例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随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视线之内的地方,引发了思想不良的未成年人顺手牵羊;故意伤害案例中,被害人对有暴力倾向(或醉酒)的未成年人缺乏防范意识,不懂得适时避让,以退为进,结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二、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应以教育、挽救为主,针对不同性质的未成年人犯罪要采取不同策略。对一贯表现良好仅是一时糊涂的未成年人,可处以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对于确属主观恶性较大、劣迹斑斑的个别“害群之马”,也应注意将其与一般刑事犯罪分子区分,仔细审查后作出适当的结论。
(二)、及时与学校、家庭沟通,深挖犯罪未成年人的思想根源。学生时代是一个学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应以司法建议的形式督促学校健全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校风,尤其做好新生入校后的入学引导工作,加强对未成年人日常法律知识的教育。
(三)、进一步做好未成年人案件宣判后的回访工作。犯罪的未成年人主观恶性不大,对于轻型犯罪,很快就会刑满回归社会,还有不少被判处缓刑的未成年人回归社会时间更短。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些未成年人经历了自己人生最惨痛的一次教训,更需要周围的亲人朋友的帮助。在不能得到亲人朋友的帮助时,加之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可能会进一步打击犯罪未成年人的生活信心,很可能会促使这些未成年人再次滑向犯罪的深渊。因此,应关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宣判后的回访工作,鼓励其改过自新,及时帮助犯罪未成年人打消消极的思想,重拾生活信心。
三、遏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从学校抓起,从教育体制抓起,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抓起,从根本上消灭犯罪根源,严把教书育人关,让下一代未成年人有健康的思想和完善的人格。
(一)要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
1、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以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指导方针,不但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教师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提高,因而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仅教他们学习科学知识,而且要教他们如何做人。
2、建议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让未成年人接受法律知识教育,使其全面、系统、连贯地掌握法律知识,从而提高法律意识。
3、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是一个人在人生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些教育使其了解人生价值的含义和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从而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使其端正学习法律知识的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增强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言行的自觉性。
(二)要及时清理整顿文化娱乐场所,净化社会环境和依法治校优化育人环境
1、要净化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展。但是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小,封建迷信、宗教帮派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在社会上还悄然兴起“及时行乐的人生观,不劳而获的幸福观,亡命称霸的英雄观,江湖义气的友谊观”,这些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和危害不可忽视。清理整顿文化市场、娱乐场所已迫在眉睫,特别是网络犯罪等应引起重视,坚决打击制造、贩卖黄、毒和传播色情文化的不法商贩,并要科以重罚、吊销营业执照,决不姑息迁就,切实制止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让未成年人乐有所归,接受一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2、要依法治校,优化育人环境。首先要抓网络建设,完善组织体系,把遵纪与守法教育结合起来,加强校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维护校园良好的教学秩序,从而达到依法治校,优化育人环境的目的。
3、要发挥“政法一条龙”、“社会一条龙”和学校帮教体系的作用,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采取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文化的、教育的、行政的和法律的综合手段,遏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公、检、法、司要与学校建立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定期召开法制报告会,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