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难得休息,陪媳妇去超市买些生活用品。途中,忽听到有人喊,“法官老弟、法官老弟”,转身一看,一个中年男子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法官老弟,你不记得我啦?我是老张啊,前年在法院打官司还和你吵过架呢。嘿嘿!”他边说边憨厚的笑了起来。噢,我想起来了,这的确是那个和我吵过架的老张,几年不见,他依然对我这么客气,心里感觉暖暖的同时,更加觉得司法公信源自公开,始自沟通。                                                

 

事情得从2010年说起,那时我刚开始独立办案。一个民间借贷案件,由于被告“行踪不定”,一个多月还未能将传票送达。原告老张三天两头打电话来问情况,我就告诉他人还没找到。一天,老张又来法院找我,我当时正准备去开庭,便不耐烦的告诉他:“你提供的地址不准确,找不到人。”老张急了,“你这个法官,怎么这么不负责任啊?一个多月了,一点消息也没有。我一个做小生意的,容易吗?要不到这钱,我生意可就做不下去了,家里要生活,孩子还要上学。……我要找你们领导!”当时我觉得很惊讶,更觉得委屈,于是便将前后几次我去找被告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他,包括到多次小区居委会打听以及有几次晚上在小区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等等细节。老张听了我的解释后,逐渐平静了下来,最后不大好意思的向我表示歉意“你看,之前你也没说,我哪知道这么难找啊!”后来,经过我和老张的共同努力找到了被告,这个案子也顺利调解结案。一回生、二回熟,性格直爽的老张便开始称呼我为法官老弟。

 

“你也没说,我哪知道啊?”,这句话我记忆深刻。是啊,我们自己不说,当事人怎么能知道呢?很多时候,我们法官只顾着努力办案,办案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却不愿或不屑告诉当事人,或认为本职工作没什么好说的,或认为说了也没什么用。然而,没有及时、有效的沟通,当事人根本不了解办案过程中诸如送达难、执行难等客观存在的困难,一旦案件出现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时,自然会误认为是因为法官工作不到位或是法官不负责任,继而产生不信任,甚至引发投诉、信访。

 

司法的公信力来源于社会公众对司法权力及其实施过程和结果的信任、尊重、认同与服从。目前司法公信力一直不高的原因可能是错综复杂的,但沟通不到位肯定是罪魁祸首。只有加强与当事人的沟通,使司法工作让当事人看得见、摸得着,大家才能亲身感受到司法的公正和法官的辛劳,从而对司法工作更加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