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镇江讯:徐某和刘某系同事关系,徐某系某网吧的收银员,刘某系该网吧的网管。2008115日晚8许,刘某向徐某借用停在网吧楼下的电动车去附近的大排档购买刘某和徐某两人的晚饭。810分左右,刘某回到网吧并将车钥匙交还给徐某。半小时后,徐某发现电动车丢失。20083月,徐某起诉到法院,要求刘某赔偿车辆损失、误工费、交通费以及精神损失抚慰金。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被告将电动车钥匙交还给原告,是否完成了返还借用物的义务。针对这个问题,在审理中存在较大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将车钥匙交还给车主,不能视为将车辆交还,借车人仍需对归还车辆举证。若借车人不能举证将车辆交还给车主,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借车人就要承担不利后果。

第二种观点认为,此案应从公平原则的角度去思考。借车人将车钥匙交还给车主,应视为将车辆的归还。但是,车主将车辆借出后就未能实际控制车辆,对车辆的实际情况无从得知,从公平原则的角度,借车人应承担部分责任。

第三种观点认为,根据一般交易习惯,借车人将车钥匙交还给车主,应视为将车辆的归还,借车人对车辆不再负保管义务,对车辆的丢失不承担责任。

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本案中,原、被告作为同事,是基于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原告将电动车借给被告使用。被告在使用后将车钥匙交还给原告,根据习惯,返还借用的车辆一般是返还车钥匙而不是车辆本身,交付车钥匙一般应视为交付车辆。民事案件多源于日常的生活,习惯法是根本的、最真实的法律。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在民法原则指导下以民间习惯为参考来定性行为的性质,合乎情理,易使百姓接受,也不会破坏长期形成的习惯,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本案的审理法官在审理中采纳了第三种观点。此案的意义在于从民间习惯的角度去认定行为的性质。目前,我国的法律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它不能涵盖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法律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同时也规定了若干原则,包括诚实守信、公序良俗等,此外还有民间习惯。法官在适用自由裁量权时,民间习惯也应作为一个参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