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来,他审结各类民事纠纷案件1257件,无一件错案、无一件超期结案、无一件缠诉上访、无一件矛盾激化,先后荣立2次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一等功,被江苏省高院和省人事厅联合授予全省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他就是江苏省如皋市人民法院连续4年办理案件数位居该院之首的一等功臣、民二庭副庭长王华。

在丹桂飘香,秋风送爽的八月,我们慕名前往如皋法院采访,当问起他的办案秘诀时,这位年仅38,清瘦白皙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透着一股浓浓书生气的年轻人淡淡的笑着说:“作为法官,判案成百上千件,判错了一个案子虽然所占的比率很小,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所以我对每一个案件都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充分吃透案情后再慎重作出判决或是调解结案。”就是这1%=100%的执着信念,让这个笑起来还有些几分腼腆的王华练就了一身办案如神的本领。

细心化解复杂纠纷

南京某公司诉赵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原告要求被告支付84台彩电款12万余元,而被告辩称该案不是一个简单的买卖合同,称其多年前就与原告签订合同搞某电子产品专卖,原告向被告承诺的广告费用、三包费用等20余万元被告已代垫,并提交了一大包装袋的证据,涉及数年来双方的账目往来数千笔。在该案诉讼中,被告行为过激,将原告单位负责人堵在宁通高速收费站口要挟其撤诉,双方冲突一触即发。在该案审理中,王华知道要彻底解决纠纷,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将双方多年往来的账算个一清二楚,才能让双方服判息诉。而恰逢此时,王华母亲因病住进医院,作为独生子的王华只有下班后才有时间到医院侍候母亲,每当病人安然入睡之后,王华都会到医院走廊灰暗的灯下,一手拿着笔,一手操纵着计算机,认真核对双方每一笔的发票、凭证,按年计算双方发生的货款总额,再逐笔扣除促销活动中的赠送和返利,就这样王华硬是将数千笔账目的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该案开庭后,王华详细的阐述和充分的说理让被告心服口服,在法庭作出判决前被告主动提出与原告和解,并按照原告提出的条件将款项一次性交付完毕。

用技巧调解疑难案件

200810月,如皋某缫丝厂的投资人因企业难以为继,卷款携全家出走,不仅数十名工人的工资没了着落,而且广大茧农手中27万多元的白条也兑现无门。为了切实保护423名茧农和兴马缫丝厂61名职工的利益,王华主动找到当地的镇领导,共同寻求化解矛盾的对策。他一方面商请原业主的一个亲戚出面,作为厂方的委托代理人,签收法律文书,使工人和茧农的权益从法律程序上得到确认;另一方面请政府出面,想方设法将厂房转租,用租金来分期分批偿付所欠茧农和工人的款项。不久一家新的业主承租厂房投入运转,茧农也拿到了该业主预付的10多万元租金。该案的圆满处理,不仅让当地干部群众感激不已,如皋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慧宇闻听此事后也对王华大加赞赏,称他办案机动灵活,为地方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他在审判实践中总结摸索出的“听、察、释、导、断”五字办案技巧在该院得到了推广。

用廉洁彰显法律威严

如东县某纺织厂负责人赵某为了能够让法官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判决,他偷偷找到王华法官,并乘办公室无他人之际,递给王华一叠厚厚的钞票。原来,该厂自2005年起与如皋市某织造公司发生棉纱买卖业务,至20065月,织造公司共欠款108890元,可前来催款结账时,却发现织造公司已经人去楼空,于是便向如皋法院提起诉讼并申请诉讼保全。毕竟是异地诉讼,尽管有理有据,但对能否打赢这场官司赵某心里没底。王华严肃批评了赵某的错误做法,告诉赵某要相信法律、相信法官,不管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只要是有理有据合法的行为,都会一视同仁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事后王华通过多方打听得知,织造公司已迁至开发区一家纺织公司大院内一个不起眼的车间内。王华立即与同事一道赶赴现场,对织造公司的10台织布机采取了保全措施。赵某感动地说,想不到在如皋法院和他们当地人打官司,我没有被法官当作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