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法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有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盛熹 发布时间:2009-07-24 浏览次数:468
本网无锡讯:自2008年11月获准审理知识产权案件以来,宜兴法院紧紧围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目标,积极延伸审判职能,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宜兴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该院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依法履行审判职责,切实保障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半年来,该院共审理知识产权民事纠纷8件,均为侵犯著作权纠纷案件,并均以调解结案,调撤率达100%。
一是成立专门知识产权庭,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针对知识产权审判业务“高、精、尖”的特点和实际,特别选调学历高(硕士学历3人)、富有钻研精神、学习能力强的法官,成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战斗力强、年轻而又朝气蓬勃的知识产权审判队伍;考虑到知识产权审判中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以及证据保全等事项的特殊需求,为新组建的知产庭配备了法律书库及数码相机、互联网络等一系列数字化设备,为案件审判及取证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在立案庭设置专人负责知识产权立案及统计上报工作,确立知识产权类案件证据保全等特殊程序事项的合议庭负责制原则,建立知识产权案件快速传递的绿色通道。
二是重视知识产权诉讼调解工作,化解矛盾促成共赢。为在有效保护当事人知识产权的同时实现知识产权效应的最大化,该院牢固树立调解理念,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制度平息纷争、化解矛盾的作用,利用调解方式最大程度地给与双方当事人协商机会,让彼此在沟通过程中找到利益的平衡点,促使双方当事人从对簿公堂到尽释前嫌后携手合作,实现利益双赢。
三是探索知识产权审判“三审合一”模式, 启动试点工作。根据江苏省高院《关于在全省法院开展知识产权审判“三审合一”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具体要求,迅速会同行政庭、刑庭主要负责人,召开部门工作联系会,就“三审合一”案件的立案管理、案号使用和联合合议庭组成方面初步达成共识,为该院知识产权“三审合一”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努力践行能动司法,服务知识产权名牌战略
一是深入调研,绘制宜兴品牌蓝图。充分发挥调节创新关系、保护创新成果、激励自主创新等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深入远东电缆企业、雪竹针织公司、宜兴市陶瓷协会等多家企业进行现场走访与调研,了解各企业品牌经营的现状与制约发展因素;加强针对“著名品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防范宣传,建立登记预警制度;培养品牌意识,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普及等。该院将逐步推进推广这一行动,最终调研将遍及宜兴所有“著名商标”及“知名商标”,一方面增强法院对本市商标权保护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品牌内涵,健全企业名录档案。
二是服务企业,保障企业自主创新。结合“百名法官进百企服务工程”活动,组织审判人员参观远东电缆、驰马拉链等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行业领先企业,了解相关行业的科技发展趋势,提高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内部管理的感性认识,增强在相关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判断能力。通过向企业学习,更好地履行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的实践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同时,通过宣传知识产权法律,进一步增强企业投资者、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知识产权意识。积极帮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排查工作,掌握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稳定的各种问题和隐患,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促进企业完善规章制度,堵塞管理漏洞。
三是加强沟通,完善知识产权立体保护体系。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加强与工商、版权、科技、质监等职能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的横向联系,及时了解我市相关企业或个人的知识产权权利状况以及被控侵权状况,为提供及时有效的司法保护奠定基础。通过加强与公安、检察、工商、版权、专利等职能部门间的业务交流、信息沟通、工作协调,形成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的良性互动和保护合力。
三、积极创新审判机制,确保知识产权审判质效
一是提升裁判文书质量,严格裁判文书发布程序。利用知识产权裁判文书上网的契机,进一步规范文书制作,提高裁判文书质量。推行裁判文书“三读通过”制度,在裁判文书成稿、签发、上网的每个阶段都由承办法官、书记员、另一合议庭成员对该裁判文书进行逐字逐句的审核与修正,并明确案件审判长、承办人、其他合议庭成员和书记员在拟稿、核稿、签发和打印中的职责,确保裁判文书不出现任何瑕疵和错误。
二是完善审判模式,积极引入人民陪审员制度。积极引入人民陪审员制度,有效缓解审判工作压力。通过聘请在某一领域有专业知识的人民陪审员,实现陪审员与法官的思维互补,充分发挥“助审、监审、正审”的积极作用,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审判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三是营造学习氛围,加强审判业务建设。贯彻“以学习为起点,以学习为动力,以学习促审判”的思想,培养必须学、认真学的良好氛围,做到学用结合,良性互动。一方面通过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并实行资源共享,实现一人培训,全庭充电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通过鼓励自学的方式,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并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身的专业及爱好,扬长避短,确定重点研究方向,钻研相关书籍,形成自身专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