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大家心情很好,快乐地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审判工作。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20多年的法官生涯,使我见证了昆山法院各项建设的变化和发展。19832月初,我从市二中调至法院工作,开始了我人生旅途中的重大转折,工作岗位由三尺讲台移到了审判台,当时法院位于亭林路上一幢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四层楼里,与检察院各家一半,以中间共用的楼梯为界,东半座是法院,西半座是检察院,法院只比检察院多一个在楼前面面积约200多平方米供刑事开庭用的审判法庭;法庭南面有一个车库,停放一辆北京吉普,当时是法院唯一一辆公车,院子里有一个花坛,种着一棵雪松,整个院子简陋但干净。

记得我报到的那一天,时任办公室主任的朱文泉找我谈话,热情而简要地介绍了法院概况,使我知道了法院工作职责的神圣与清苦,我被分配在刑庭做书记员工作,第一个师傅便是时任审判员的郁亚兰,她指导我怎样做好书记员,如何提审犯人,如何开庭记录等注意事项。当时,法院民事案件不多,主要是家庭婚姻类纠纷,大量的是刑事案件,法院工作重点是刑事审判,在八十年代中期法院系统流传着“大刑庭、小民庭、可有可无经济庭”的顺口溜。在刑庭干了3个月,刚入门刑事审判工作,又被调到经济庭担任书记员,经济庭一呆就是5,经济庭庭长谢侠是个1949年国庆前参加革命的老司法,工作及其严谨、认真,对我们书记员工作一丝不苟、严格要求。那时候开庭还没有电脑,一切工作都需要手工操作,经济庭没有专门的法庭,只有与其它庭合用的一个会议室兼作法庭,经济庭包括庭长三审一书,只有一个办公室,当时,我国改革开放虽有5年,但大规模经济建设刚起步,经济纠纷极少,1983年全年收案才15件,与如今一年民商事案件数千件有着天壤之别,所以,经济庭还办些刑事案件。

记得19839月开始根据中央部署,全国范围开展严打,公检法实行联合办公,经济庭也全部办理刑事案件,我永远忘不了1983年的中秋节,我们公检法专案小组一行7人在检察院顾庄毅带队下,到石埔镇调查流氓集团案,白天走访调查取证,晚上住在石埔镇上,晚饭时老顾特意搞了些月饼与大家分享,节日虽未能在家团圆,但到法院工作第一个中秋节与公检法办案人员一起在乡下渡过,很有意义,皎洁的月光下吃着月饼,大家在一起说笑其乐融融。

忘不了19855月,我提了助理审判员,开始了法官生涯,当时办案条件比较艰苦,不象现在外出办案都有汽车,在市里及郊区调查、或送达诉讼文书都是骑自行车。80年代中后期,昆山的公司、企业大多与长江以北的公司、企业发生业务往来,记得我手里被告在外地的案件,被告基本上在苏北、安徽、河南等地,那些地方条件艰苦,经济比较落后,拖欠款现象普遍,以至于书记员抱怨跟我出外办案尽到些穷地方。一次我与同事小朱为昆山布厂的案件到河南沈丘,被告家住农村,为怕被告走掉,我们早饭也来不及吃,天刚亮就赶到被告家,被告是个体商贩,看我们一早赶来,态度还不错,就是凑不齐欠款,后来他想办法到周边老百姓中筹借了10多万元国库券抵债,一直弄到中午1时事情办完,我们才吃上饭,此时肚子饿得感觉吃什么都香。那时带数起案件到外地办案不象现在有手机与当事人可随时保持联系,联系方式往往是采取在法院临出发前,给昆山当事人一书面通知,约定时间在某法院等候,每到一地不是跑银行、查工商、就是约当事人到当地法院调解处理,调解不成还得发传票另行开庭,案件办得成功与否与心情联在一起,每当一个案件调解成功,那感觉如释负重,很开心,反之则懊恼。

我更忘不了同事们的团结协作精神,那时候办案都需要法官去调查取证,案子也办得比较细,有的案件需要法官去做当事人工作,进行调解,当时,法院的车辆很少,到乡下需用车,提前几天约定,往往是一车子人一起出去,一去就要解决几个案件的调查、调解工作;到外地办案,凡涉及一路线的案件,法官手里案件集中到外出办案的法官手中办理,这样统筹兼顾节约人力财力;当时打字员邹晓燕一人负责全院裁判文书、文件、调研宣传材料的打印,很忙经常加班加点,但她从不叫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庭里遇校对裁判文书,不管是谁办的,只要谁有空就校对,彼此之间做到分工不分家,大家抱着一个信念,那就是裁判文书代表着国家审判机关的庄严,决不能有差错。

特别忘不了的是分管付院长华寿根经常和我们一起出去办案,记得198410月,为城南乡政府二件河蚌珍珠款案,率合议庭一行5人赴湖南、江西办案,那时没有条件乘飞机,出差火车、汽车加轮船,到乡下乘三轮啪啪车,一路上,华付院长与我们同甘共苦,在我的印象中,他的办案足迹还遍布四川、新疆、西藏、内蒙古、河南、安徽、浙江等十几个省。他经常配合承办法官做案件当事人工作,有些疑难案件,院长出面做工作,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80年代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与领导,有的已经离休、退休,有的离开法院从事其它工作,有的仍在法院耕耘,他们带给我的好的工作作风与态度难以忘怀,我永远怀念老法院的人和事……。

如今,20多年过去了,法院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3年法院在编人员为49,收案数为535 ,2008年法院在编人员为139人加速录员28,合计167(不包括陪审员),收案数则达到了21043件;而法院审判、办公用房也由原来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异地建造为现在的15000多平方米的审判、办公楼,且一幢8层楼9800平方米的新审判大楼正在规划之中,不久将来拔地而起,汽车也由19831辆发展到现在拥有45辆;100多台电脑更是改善了办案条件,提高了办案效率,案件数量增加、设施的更新和法官素质的提高,使法院人均办案数由198311 件到2008年的141件。这一切,我作为昆山法院20多年来发展变化的见证人,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衷心祝愿昆山法院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