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回访
作者:董正远 发布时间:2009-06-24 浏览次数:2099
10年前,我从部队转业到法院就被安排到南阳人民法庭做书记员工作。有一天傍晚,我和老庭长刚做完一起赡养纠纷案件的调解工作,老庭长驾驶摩托车载着我飞驶在回法庭的路上。呼吸着乡间的新鲜气息,看到闪烁而过的万家灯火,我终于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心想:“终于可以好地歇歇了!”这时,老庭长却突然提议:“顺便去看一看王大叔吧!”
王大叔是我们两个月前刚办结的一起案件的当事人。说起王大叔,周围的群众无人不知晓,在他身上发生的不幸事,周围的群众无不同情。王大叔70多岁,老伴双目失明多病,从锅碗瓢盆的家务到田间地头大大小小的农活,全由王大叔一人包揽,而失明的老伴不但帮不了半点忙,相反,她的日常起居也还要靠王大叔来照顾。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一年前,他已出嫁的女儿不幸患了肠粘膜炎性淋巴瘤,女婿独自远在深圳打工,对病情不闻不问。
虽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但女儿毕竟是自己的心头肉,在女婿不管女儿死活的情况下,王大叔又挑起了照顾女儿的重担。为了治好女儿的病,他东挪西借,好不容易为女儿垫付了6000多元的医疗费,可无情的病魔最终还是夺去了女儿年轻的生命。王大叔的生活本来过得很艰难,为给女儿治病,更加剧了生活的拮据,而女儿的离去又使他遭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事情做了,女婿毫不领情,对王大叔垫付医疗费一事却口口声声表示“一概不知”。女婿的无情,更加刺伤了王大叔本已痛苦不堪的心,万般无奈之下,王大叔一纸诉状将女婿石某告到了法庭,要求其返还垫付的医疗费。老庭长对王大叔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考虑到其现有的经济困难,院领导还准许其免交了案件受理费。案件结束后,老庭长还会同当地的相关领导看望了王大叔。
老庭长经常告诫我:“我们是人民的法官,我们不能就案办案,办案不仅要讲法律效果,还应当注重办案的社会效果。”在路上,老庭长再次用这样的话语提醒着我。当老庭长提议顺便去看看王大叔时,我一点也没感到意外,因为,像回访当事人这样的事,我们一直都在做。
二十多分钟后,摩托车停在了公路边的一个织布厂边。我们绕过织布厂徒步走上了一段土路,耳旁拂过一丝清凉的秋风,路边竹林不时还飘过几声鸟雀归巢的声音。我和老庭长走了一段土坡路,前面终于出现了几点桔黄色的灯光。老庭长告诉我,前面不远处就是王大叔的家。听到有人来了,远处几条家狗正朝我们汪汪汪地叫个不停。当来到一栋破旧的低瓦房前??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王大叔家。
王大叔居住的这栋土木结构泥瓦房,是祖辈留下来的,也不知经历过多少风和雨,墙上的泥坯早已斑斑驳驳,屋顶被掉的碎瓦片痕迹随处可见。这时,正低头洗脚的王大叔看到有人来了,便借着昏暗的烛光往门口瞅了瞅。发现是老庭长来了,他来不及穿鞋,马上站了起来,“哦,是庭长!庭长,你们好!你们好!”边说边迎了上来,又是让座,又是敬烟。得知我和老庭长还未吃晚饭,又张罗着要为我们做晚饭。王大叔的老伴,在里屋早就听到了我们的说话声,她闻声摸着墙走了出来:“是庭长来了吗?庭长,你们真是大好人哪,我们全家感谢你!你们真是共产党的好干部哪!”质朴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了解了王大叔一家的近况后,老庭长再次给王大叔留下了联系号码,告诉他有困难就打电话,我们一定尽力帮忙解决。而王大叔却再次执意要留我们吃晚饭。我们婉言拒绝了他的一片好意。见留不住我们,他又执意送我们一段路,最后就在分手的时候,他那颤抖的双手情不自禁地再次握紧了老庭长的手,激动得哽咽不已。
告别王大叔,在回法庭的路上,我和老庭长一句话都没有说。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衷心祝愿王大叔一家的生活会一天天地好起来。那晚,我躺在法庭的床上,想了很多很多,我再次想到了王大叔窘迫的家境和充满感激的话语,我再次想到了许多如王大叔般质朴的当事人,我也进一步明确了明天我该做些什么,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还应当为人民做些什么。
那真是一次难忘的回访之夜。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庭长离开了法庭退休两年多了,而我也从基层到机关工作近十年。岁月在变,年龄在变,而不变的是那次回访带给我们的为民情怀,那次难忘的回访所带来的感悟已经成为我今后工作的不懈动力和人生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