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法院创新三项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成效显著
作者:黄剑 居敏晓 发布时间:2009-05-07 浏览次数:480
本网无锡讯:近年来,江阴法院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省法院关于加强法院基层基础建设的决定、意见,进一步发挥基层法院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优势,切实履行审判职能,立足基层服务新农村建设,创新机制服务发展大局,司法为民维护群众权益,基层基础建设成效显,被省高院授予全省基层基础建设先进单位。
创新司法为民机制,维护群众权益
开通“维权绿色通道”,救助弱势群体。江阴法院在审判、执行环节开辟了维权绿色通道:一是审判绿色通道。成立维权合议庭,专门审理涉及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民事案件,并对行动不便的当事人,采取上门立案、上门谈话、上门开庭、上门回访的“四上门”服务,同时,专门合议庭积极开展司法保护专题调研和维权宣传教育活动;二是执行绿色通道,对进入执行程序的涉及民工工资、抚养费、赡养费等案件,成立专门执行小组实行优先执行,对于生活有困难的申请人优先发放救助金。
推行“假日巡回审判”,方便群众诉讼。江阴法院注重将假日法庭和巡回审判两者功能有机结合,从2004年起,在基层人民法庭推行“假日巡回审判”,当事人可预约在节假日开庭,或直接到当事人居住地巡回审判,并借助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疑难复杂案件的调解;安排值班人员接待前来法律咨询的群众,运用速裁程序处理简易纠纷。“假日巡回审判”的推广,方便了群众诉讼,让上班族当事人有充裕的时间用于解决纠纷,许多当事人被法官放弃休息日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愿意以更多的诚意协商解决纠纷,有助于案结事了。近年来,江阴法院假日巡回审判的案件调撤率达82%,上诉率不到1 %。
举办“法律文化活动周”,了解群众司法需求。自2005年以来,江阴法院成功举办了两届“法律文化活动周”,在法院开放日活动中邀请市民参观审判大楼、旁听庭审,与法官座谈交流,让普通群众切身感受司法裁判的过程,有效拓宽群众了解法院工作的渠道,也让法官真正了解基层百姓的司法需求,从而更好地落实司法为民要求。
创新纠纷化解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采取“三时五法”强化诉讼调解。面对大量的“听起来事小,办起来难办,办不好麻烦”的传统民事案件,法官在日常审判工作中总结出了“调解三时五法”。“三时”,就是分别在应诉送达时、开庭审理时、案件宣判前加强调解;“五法”包括“真情注入法”,法官要用真情与当事人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各方协助法”,借助当事人亲友和社会力量做当事人思想工作;“重点突破法”,做工作要找准当事人的思想症结,做到有的放矢;“利益平衡法”,注重平衡当事人利益,提出既符合法律规定,又能被当事人共同接受的调解方案;“调判比较法”,让当事人在案件调解与判决的两种结果中,选择对自身、对社会有益的结果。近年来,江阴法院民商事案件调撤率不断上升,2006年为62.3%,2007年为63.36% ,2008年达65.35%。
推进“诉调对接”拓展纠纷解决机制。一是设立专业化巡回审判庭。近年来,为了缓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和劳动争议案件快速增长带来的审判压力,江阴法院分别在交警大队、总工会设立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劳动争议案件的巡回审判庭,实行专业化审判与巡回审判有机结合,积极探索“诉调对接”新模式。二是发挥人民调解窗口作用,于2008年年初开始在立案庭和人民法庭设立人民调解窗口,通过司法局聘请有丰富调解工作经验的专职调解员开展工作,将社会矛盾引入非诉解纷机制,有效疏减讼源、化解矛盾;并制订完善了具体工作章程,推进“人民调解窗口”规范化运作。
推行“对话模式”化解矛盾纠纷。一是积极开展信访对话。通过平等对话了解信访当事人的诉求,对合理要求及时办理;重大涉诉信访,实行院领导全程跟踪督办制度,取得明显成效,办理的全国人大、中央政法委和上级法院交办的信访案件结案率达91%。 二是努力拓展审判对话。在诉讼过程中,法官十分重视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对话,适时行使释明权,让诉讼双方在法官的引导下化解纠纷;及时进行判后答疑,尽力让当事人明白法理,服判息诉。三是以对话方式促执行结案。对被执行人因种种困难没有自动履行的案件,采取执前提示、组织当事人自行协商等方式,促使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或促成执行和解。
创新司法管理机制,维护公平正义
狠抓以公正为核心的审判管理。完善审判绩效两级考核机制,考核结果及时公布并计入法官业绩档案;注重发挥部门负责人的管理职责,发现问题要求以部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限期整改;根据审判运行态势分析报告,及时在部门之间调配案件和审判力量,促进审判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以考核促规范、以管理促审判的科学机制。2008年,在案件数量同比上升33%的严峻形势下,江阴法院仍实现审判人员人均办案185件、有7人办案超500件,16人超300件,而上诉案件发改率控制在0.3%以内。
狠抓以效能为核心的政务管理。通过不断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力推动司法规范化建设,司法政务管理和办公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网上立案、电子签章系统的使用,节约了办公成本,方便了群众诉讼;随着协同办公系统的全面运用,基本实现了公文快讯网上流转、法律文书网上撰写、信息简报网上发布、经验体会网上交流的现代化办公模式。
狠抓以公平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强化以制度管人、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制订了《江阴法院2008?2012年人才培养规划》,明确规划期内全院干警晋职晋级的比例、标准,努力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加大干警教育培训力度,提出干警以法律本科为达标、以法律硕士为提升、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的梯度培训计划,高层次审判人才不断涌现,目前江阴法院35%的法官具有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