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淮安讯:淮阴区法院把知民情、晓民愿、解民难,关注贫困群众的司法需求当作一项责任,坚持“三个至上”,建立四项司法救助机制,实实在在减轻了当事人诉累,为弱势群体诉讼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保障。 据统计,去年以来为141起案件当事人办理缓、减、免交诉讼费 22.1万元。

一是建立立案救助机制。该院开通涉及民生案件“绿色通道”,对下岗职工、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的起诉,做到立案、缴费、送达“一站式”服务,便利当事人诉讼,间接地减轻当事人的负担。对生活有困难的当事人,依法实行缓交、减交和免交诉讼费用,及时启动诉讼程序。

二是建立审判救助机制。为方便基层群众诉讼,该院大力推行巡回审判, 把法庭搬到与群众最接近的地方,巡回办案,实行因时、因地、因案巡回审理、就地办案,及时化解矛盾,宣传法律,满足群众的司法需求。同时放便民联系卡,对偏远乡村和困难、行动不便的群众,发挥人民法庭的便捷功能,根据辖区,法庭直接立案,巡回办案,上门调解、开庭。并实行了简易案件快捷审的模式,尽可能地减轻当事人的诉累,真正方便农村群众,切实解决当事人的诉讼难题。

三是建立执行救助机制。对以弱势群体为申请人的案件优先执行,对年老、残疾行动不便的申请人,实行送执行款上门;该院还完善实施了《关于执行救助的实施细则》,明确了救助基金的筹集来源、发放对象、发放条件、发放程序。对一些案件因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申请执行人的权益未能及时实现和保护,生产生活陷入困境的申请人给予适当救助。帮助23名申请执行人解决了实际困难,发放执行救助基金4万余元。

四是建立信访救助机制。该院推行人性化接访,从感情上同情上访人,人心理人安慰上访人,人生活上帮助上访人,从工作上鼓励上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上访人受到的伤害和损失。利用区、乡、村三级信访工作网络,开展下访巡访工作,上门解决当事人的实际困难,把化解矛盾的关口前移,化被动为主动,化“信访”为“信任”;对生活上困难的当事人,采取行政救济、社会救济、亲情帮扶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困难,使息诉罢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