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法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民事审判的挑战
作者:尹振国 发布时间:2009-02-27 浏览次数:742
本网南通讯:当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和世界经济衰退的继续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的经济形势、社会稳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受金融风暴的冲击,去年下半年和今年1-3月份,海门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工程建设合同纠纷案件、劳资纠纷案件数量呈暴增趋势,并表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增多,中小企业涉诉数量快速增长。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经营困难,由于国家银根收紧,企业贷款难度加大,有些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为维持生产经营,一些中小企业“饮鸩止渴”,以高息向民间借贷,一旦不能按期偿还,容易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境,一些企业主甚至一逃了之,由此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2008年下半年,海门法院受理的借贷纠纷呈暴增趋势,同比上升40%。而民间借贷诱发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犯罪呈现出涉案金额巨大、涉及面广的特点,容易引发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剧当前的金融危机。2008年,海门法院审理的被告人岑冲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涉案金额高达人民币1125万元。
二是工程建设合同纠纷案件增多,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大。经济形势滑坡,房市不景气,企业资金链条容易断裂。资金紧张的房地产开发商融资引发的借贷纠纷呈高发趋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房开商资金链断裂所导致的拖欠工程款、拖欠工人工资、逾期交房、逾期办证的纠纷大幅增加;职工收入减少,按揭贷款“断供”引发的纠纷也有所增加。这些纠纷对当前不景气的房地产市场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是劳资纠纷案件增多,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受金融危机影响,多数行业已经表现出衰退迹象,有些行业面临减产或停产,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工人失业,使劳动争议案件、特别是因裁员、工资支付、劳动保险引发的劳动纠纷出现“井喷”。其中一些案件涉及人数多、影响面广、处理难度大。一个普通的个案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酿成事端,影响大局。
审理好因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案件是人民法院2009年民事审判工作的重要任务。为了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因金融危机等引发的“三类”民事纠纷案件,从而更好地规范经济发展和市场交易秩序,海门法院采取了以下措施并提出意见:
妥善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特别是涉及到中小企业的案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注重调解,尽量平息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不满情绪,提醒债权人增强风险意识;在判决中,充分考虑债务人的实际履行能力,债务履行方式尽量采取分期还款,给债务人以脱困的机会;对于涉及中小企业的债务纠纷案件,始终将社会稳定和谐、矛盾双方合作共赢作为纠纷化解的首要社会效果予以考虑,对能够调解的案件,法官都尽最大努力去调解,把争议的双方拉到谈判桌前,积极调解或促进自行和解。在兼顾企业职工利益的同时,对涉诉的困难企业尽量采取灵活的诉讼保全和执行措施,为涉诉企业维持或恢复生产经营创造条件,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于涉及违法犯罪的民间高利借贷,向公安机关提供案件线索;对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海门法院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希望政府对中小企业放宽相关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妥善处理房地产及建设工程纠纷案件,加强对房屋买卖、按揭贷款、工程款追索等案件的审理,充实审判力量;对于工程款纠纷案件,尽量调解,召集涉案人员,做好思想工作,共商解决纠纷的方法和途径。
妥善处理劳资纠纷案件,正确区分企业恶意欠薪与确因经济原因拖欠工资等不同情形,处理好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完善与劳动仲裁机构的信息沟通、业务协调、机制衔接工作,减轻中低收入劳动者群体的诉讼负担;对于群体性劳资纠纷案件,快审快结,尽量维护职工利益。如海门市某针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蒋某“弃企避债”,导致120多名职工讨要工资无着而引发的群体性纠纷,法院在接到当地政府的求援电话后,当即赶赴现场,当即立案,连夜保全,整个纠纷的化解从立案到执行完毕用时不足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