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开设“父母课堂”推行青少年法制教育双轨制
作者:宁红 陈轶群 发布时间:2013-08-29 浏览次数:473
姑苏法院通过长期审判实践,探索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根源,积极寻找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切入点,将受教育的对象定位于父母(家长)群体,有针对性地开设各类“父母课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针对失足少年父母,开设“父母学法课堂”。针对失足少年大多成长在问题家庭,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多为唤起父母注意等情况,法院将“父母学法课堂”主题设置为“应该给孩子们什么样的爱”、“挽救缓刑的未成年人与家庭教育”等,聘请专业教育人士进行授课,并组织失足少年父母进行交流,引导帮助孩子顺利走上人生正途。目前课堂已成功举办17期。
针对“新苏州少年”父母,开设“父母成长课堂”。法院将民工子弟学校立新小学作为试点,在对新苏州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同步对其父母开展教育培训。审判人员专门就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精心撰写讲稿进行授课,受到了家长们热烈欢迎。法院还将制订课程计划,完善课程内容,并逐步向辖区公办小学推开,以引导父母关注自身成长,为孩子树立正向榜样。
针对婚姻问题父母,开设“父母婚姻课堂”。这一课堂旨在引导涉少离婚案件当事人慎重对待婚姻,并对决意提起离婚诉讼的当事人如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加以指导,尽力将婚姻破裂对未成年孩子可能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课堂在专门的、相对私密的教室中开设,涉少离婚父母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资料、申请约见法官等方式获取帮助。法院还将尝试通过短信平台向涉少离婚父母发送格言等进行婚姻指导。
针对法院年青父母,开设“父母情商课堂”。法院在设置课程时,兼顾家有未成年人的父母法官,在“文化大讲堂”中开辟“父母情商课堂”,邀请“中国情商理念倡导者”、苏州科技大学应用心理学讲师团讲师来院作父母培训,旨在帮助父母法官加深对未成年人教育的认知。法院还积极关注各类公益性育儿讲座,鼓励干警们走出去接受培训,动员干警实行自我“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