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法院:打了底气 给了勇气
作者:于世民 王国亮 发布时间:2013-08-22 浏览次数:1917
地处苏中的泰州市姜堰区,近年来形成了以石油装备、新能源-智能电网、船舶配件、汽车零部件、钨钼制品五大特色行业以及机械制造、医药化工、轻纺服装三大传统行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谈及企业的蓬勃发展,该区分管工业经济的朱嘉浩副区长感慨地说:“姜堰法院积极解决地方经济发展难题,为推进企业改制、金融改革等工作提供了坚强后盾,打了底气,给了勇气!”
服务“零距离”
近年来,姜堰地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合同违约、金融借贷、产权纠纷等问题越发凸显,2012年起诉到法院的案件比2011年增加了20%。
面对地方经济发展遇到的困境,姜堰法院制定了《关于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工作意见》,既依照法律又尊重现实,为面临发展困境的涉诉中小企业打开“绿色通道”:完善诉讼服务站点建设,在双登集团、曙光集团等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和三个产业园区项目设立23个法官联系点,重在对涉及企业的纠纷化解和诉讼引导;对起诉到法院的涉企案件,加快办案速度,降低企业的诉讼成本;将暂时资金周转困难但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纳入司法救助范围,放宽适用诉讼费减、缓、免的审查尺度;对中小企业慎用、少用财产保全措施,尽量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
送去“及时雨”
调解,被称为“东方经验”。通过调解、和解、协调等工作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成为姜堰各界的共识。
2012年9月,同在该区高新科技装备园区的两家企业,某机械公司向某制管公司购买“风门”产品,总价款108万元。机械公司将“风门”转发客户使用后,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机械公司花去维修费用69万元。双方为付款、保修等产生矛盾,分别向法院起诉:制管公司要求机械公司给付货款及利息102万元;机械公司要求制管公司赔偿损失120万元,给付借款及滞纳金250万元;两家企业分别申请财产保全。
看到两家剑拔弩张的架势,姜堰法院民二庭的法官先去两家企业的开户银行进行了查询,发现均有百余万的存款,但如果立即采取冻结措施,必然给两家企业带来资金周转的困难。承办法官立即通知双方法定代表人到银行办公室现场调解,最终达成协议并当场履行完毕,从立案到结案仅用了两天时间。
注入“免疫针”
“企业纠纷案件情况复杂,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姜堰法院张桂林副院长介绍说,“我们在办案过程中,尤其注重平衡各方利益,慎重、稳妥处理好在调结构、促转变过程中发生的股权纠纷、企业破产、重组改制、强制清算等方面的商事案件,确保企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2012年,姜堰法院对全院2010—2012年期间审理的2653件涉及金融案件的类型、特点、成因进行整理分析,编撰了《公司内部风险防范40条》一书,邀请全区涉及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等30多家企业负责人参加“公司内部风险防范座谈会”,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司法保障。
今年,姜堰法院启动开展“法官挂钩联系企业”活动, 褚靖娟院长带队挂钩联系双登集团、新能源产业园区,通过公开联系方式、开展法企座谈、定期交流沟通等形式,把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作为法院服务的重点,今年1-8月已发出各类建议37条。一批中小企业在法院的预警提示下,整顿内部管理,依法诚信经营,重新获得发展新动力。
正如姜堰区委书记李伟所说:“姜堰法院在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企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法院应有的担当,区委是满意的。”该院院长褚靖娟表示,奋进中的姜堰法院将切实担负起维护好地方经济秩序的重任,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市场规范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