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金峰 发布时间:2013-08-09 浏览次数:2087
作为吴越文明的发源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拥有5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2700多年的古城建设史和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作为武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法院坚持文化建院,充分发挥法院文化的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从深化法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四个方面入手,努力做活法院文化和法官文化这个“源头”,为法官队伍注入了汩汩活水,促进了法院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和飞跃。全国人大代表、羽毛球世界冠军葛菲等一行在视察该院后,对该院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
精神引路铸法魂
为彰显法院文化底蕴,提升司法良知、砥砺法官品格,该院组织开展征集院训活动,总结、提炼出了院训--“崇法至德 惟民 尚智”,这八个烫金大字镌刻在大厅中央,传承着与时俱进的司法理念、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坚持不懈的价值追求。同时将具有“公正、廉洁、为民”精神的格言、警句,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倡导和宣传,引导干警将之外化于形,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时刻尊崇践行。
为引导广大干警不断提高道德认识,该院出台实施意见,开设“道德讲堂”,明确工作内容,搭建有效栽体。党委书记、院长潘桂林作了题为《从儒家文化看和谐司法理念的树立和实践》的首讲,邀请高校教授作《人格的力量和魅力》专题讲座;同时在干警中定期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为主题的讲座,使干警对法律和公平正义的信仰与追求进一步得到强化。2011年9月,该院组织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引导广大干警把读书作为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丰富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文化品位。先进典型人物是法院先进精神文化的象征,该院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培育先进典型,每季评先办案能手、调解能手、服务能手等,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极力打造榜样群体,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和学习氛围。近年来先后涌现出“全国刑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韦萍、“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陈少山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代表。
该院致力于丰富法院精神文化的载体,积极培养法官健康向上的精神情趣。为丰富干警的文化生活,成立了乒乓球、篮球、摄影、书画、太极拳、棋类等六个兴趣小组,每周二、周四开展活动,缓解工作压力,陶冶干警情操。充分发挥工会、党支部、妇委会、团支部等组织作用,每逢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开展书画摄影、征文演讲、体育比赛、扶贫帮困、义务植树等活动,每二年在新天地公园组织“人民法官为人民”文艺汇演,每年与检察院每年开展联谊活动和本院新春联欢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干警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化修养逐步提升,团队精神进一步增强。
规范管理提效能
该院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注重制度建立的科学化。深入开展“精细管理推进年”活动,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精确目标、精控流程、精管节点、精细操作”的原则,出台《审判管理精细化实施细则》、《队伍管理精细化实施细则》、《政务管理精细化实施细则》。以科学化为方向,以精细化为取向,进一步梳理、整合、完善现有制度,制订出一套具有武进法院特色的制度体系,即以“公正、权威、高效率为核心”的审判管理制度,以“崇法、清正、高品质为重心”的队伍管理制度,以“低碳、和谐、高效能为中心”的政务管理制度,形成“用制度规定流程、用流程规范行为、用行为优化管理”的动态运行机制。
注重制度落实的长效化。抓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提高班子科学决策、民主议事的水平,班子成员切实带头做按章办事、严于律已、团结民主的表率。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使干警养成自觉学习制度、自觉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的良好习惯。在公共场所、走廊、审判法庭、会议室等地方,选择重要的规章制度悬挂上墙,通过有形的提醒提示,更好地发挥制度的约束功能。制定科学的“1+X”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在此基础上,各部门制定二级考核办法,形成事事有规则、人人有责任、环环有考核的制度落实长效机制。
注重制度管理的人性化。建立和落实领导与干警联系制、青年法官导师制、谈话谈心制等交流联系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实施“为干警办10件实事”工程,帮助干警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为干警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严格落实休假、疗养规定,定期组织干警体检,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建立干警因公致伤、因病探望制度、干警生日送祝福、法庭工作人员岗位补贴和交流制度,真正做到从优待警。每年落实经费安排干警参加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目前,全院本科以上学历的干警136人,占86.6%,硕士研究生42人,占26.7%。
健行立言暖民心
该院将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融入法院行为建设中,从加强全院干警的法官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建设入手,不断深化法院行为文化建设。特别是注重从提高法官服务群众的能力做起,最大限度地减轻人民群众诉累,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司法需求。
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重点围绕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以便民、利民、为民、爱民为主题,查摆制约司法公信的问题,改进司法作风,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和实践认同。组织干警参加“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组织干警到沙家浜革命胜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和“法律服务进万家活动”等活动为契机,以法律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活动为载体,实现审判工作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践,深化干警的群众意识和群众感情,增强干群联系,树立干警的服务意识,充分利用“和谐共建”工作平台,发挥交通巡回法庭、劳动仲裁法庭的功能作用,深入开展送法上门、巡回审判、纠纷化解、指导人民调解等活动,不断加大司法救助和帮扶困难群众工作力度。
去年专门建造诉讼服务中心大楼,建立诉调对接等5个中心,细化28项工作职能,构建具有武进特色的诉讼服务,纠纷分流,“门诊”解纷、“巡诊”解纷、“专家”解纷等全方位、多层次诉讼服务新模式,便利、有效、低成本的诉讼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扎实开展“庭所共建”活动,在乡镇设立诉讼服务站、巡回审判点,聘请18名司法协理员,构建“庭所站点”服务网络,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加大司法救助力度,设立“兴国百万护苗基金”、全国首个“父爱基金”,落实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执行救助基金、信访救助资金,充分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物态文化创特色
融合地域文化特色,注重法院标志性文化建设,精心构建以“向善、崇法、尚德,引社会规则之治”为主线的“文化长廊”,使法官和人民群众受到法文化熏陶;精心打造以“能力、品质、廉洁,铸法院辉煌历史”为主题的法院文化中心,激发干警的职业尊荣感和归属感。精心设计极具本土特色的法文化元素,精选武进向善俗语、武进尚德典故、武进崇法先贤、武进法学名家66幅,突出厚重的司法文化氛围;凸显深厚的文化底蕴,办公楼体现“廉洁勤政”,审判楼体现“公正高效”,生活楼体现“绿色低碳”,诉讼服务中心体现“和谐亲民”,人民法庭体现“贴近百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物态文化,营造出崇尚法律和尊崇法官的良好司法环境。
规划建设院部和法庭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书画室、多功能厅、休闲吧等文化设施,努力为干警营造和谐、高雅的文化氛围。建立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藏书量达5500册,并和区图书室联网,进一步丰富图书资源,为广大干警查阅资料、更新知识提供便利。扩建院史陈列室,体现法院发展的传承与开拓、光荣与梦想。建立廉政教育基地,设计“廉政固本、廉道箴言、廉臣清韵、廉吏乡范、廉风清流、廉洁标徽、廉失道衰、廉治警策”八个板坂,构建“一架天平正,国法所寄!两袖清风在,民心所系!”的廉政文化。发挥档案文化传播作用,对近年来22万卷35万册诉讼档案和1017卷5340 件文书档案进行了全文数字化处理,更好地记录历史的见证。
重点培育科技文化,建设完成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系统、计算机中心、27个科技法庭、庭审直播系统、警务监控报警系统、电子签章系统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实现审判公开、促进司法规范的服务功能。通过与辖区中小学校共建教育基地、在大学城设立“万人讲堂”、与武进电台联办“法治在线”专栏等方式,定期进行法制宣传,传播法律文化。创设庭审微博直播平台、“心灵驿站”QQ群、“武进少年审判”官方微博,在与网民的互动中维护权益、宣传法律、引导舆论。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网络和法院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多媒体、触摸屏等将法院文化特质、价值观念、发展目标、司法举措及时进行宣传,加深社会对法院文化的认同,促进法院文化对社会的辐射和外化。
近年来,该院先后荣获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省“诉调对接”工作先进集体、省高院“能动司法服务‘三保’工作先进集体”、“审判绩效管理先进集体”等市级以上荣誉32项;民二庭荣获最高法院“企业破产案件审理工作先进集体”,横山桥法庭连续四次荣获“全省最佳法庭”和“优秀人民法庭”称号,邹区法庭被省法院授予全省首批“司法公开示范法庭”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