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踏进古城如皋的一刻起,我仿佛已经嗅到了古旧的书卷气息,清雅的梨园歌声不绝入耳般将我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明代传奇中。水绘园,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与董小宛的栖隐处,一个承载着无限故事和绵绵情思的园林,用其永不凋零的美丽和沧桑诉说着动乱时代中文人无奈而忧伤的心绪。

 

故园依旧是水榭亭台间的碧波流转,但听丝竹声声,琴韵盎然。从景点大门进入的时候便有种蓦然融入诗画的情趣,不似江南园林,古镇新桥间的游人如织,喧哗浮躁,水绘园就象一个从不标榜自己容颜的古典女子,始终走在人迹罕至的偏僻乡野之间,只供那些真正仰慕她的人来寻访和倾诉。看得出,三百六十年前的冒襄夫妇是懂她的,以至于无数次风云际会之后它园中的一屋一草仍在历史的洗涤中怀念昔日的主人,游走在寂静的边缘,吟颂旧日的诗歌,弹唱疏远的曲调。这里或许也曾经人声鼎沸,觥酬交错,也曾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言志,抒情,不入园林,怎知春光此许,不入园林,怎知情投意合,这时的水绘园早已在冒襄等人才子气息的熏染下变成了通晓人性的知音。

 

柔美的水绘园生在城内长在城内,倚靠着高大沧桑的城墙安全地享受着天地间赋予她的灵气和风华。园外一道水,园内一片水,因水而生的环境也给了她如此灵动柔美的名字:水绘园。水绘园是朴素的,简单的线条,简陋的摆设,白墙黑瓦间透露着徽派民居的古朴风情,九曲回廊间又不失江南园林的雅致精巧,这园中的芭蕉和青竹或许都是当年神仙眷侣手植的吧,莞尔一笑的恍惚间,当年的董小宛更是这园林中品位不尽的美景了,细想她从歌舞升平的的秦淮楼阁中卸下浓妆,一心跟随怀才不遇的冒公子回到人烟稀少的故乡如皋,从此深入简出,操持着平凡女子的家务,尽责于乡间民俗的孝道,该是多少的感慨良深。满足的幸福感中只为一个情字,绝代风华,绰约身姿都已是昨日往事,从此一位声名原扬的秦淮女子便成了诗中默默无闻的知音贤妾,与平凡的水绘园一道守望着终身的伴侣和理想的初衷。

 

或许平凡和淡雅的生活本是每个女子对于一生的追求,更何况是乱世中聪明的小宛。隐居乡间的旧园无非是对风雨飘摇的晚明的逃避,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同样怀才不遇的四公子之一:冒辟疆,一个是聪慧痴情的女子,一个是满腔愤慨的才人,命运的纽系让他们在亡国的路途中彼此搀扶,只一个心有灵犀的眼神便能读懂彼此,国将不国的惨剧发生并没有褪却他们爱国的心潮澎湃,难怪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冒辟疆:“所谓的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清兵入关后,他就隐逸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然而忠与节的后世评论对于他们早已不重要,回廊中的声声叹息,水明楼上的阵阵徘徊,只有无言的水绘园知道和理解,她将倾听和重复着一场时代和命运的无可奈何的悲剧。

 

山水相依,水绘园的山是秀气的,仿佛无力承载曾经风云动荡天地飘摇的惨剧,只有园中孤岛上的老屋还历久弥新地讲述着凄苦的亡国生涯,不苟合于异族的南明遗民总是让我们反复叹息和鼓舞,在水边这间遗世独立的陋室面前,荣华显得苍白,声名更显狼籍。唯有这园中一隅,一水,一树,一陋室折射出民族精神图腾的力量。

 

城墙挡不住陷落,园林更显幽情,虽不是江南美景,却胜似大好河山,难怪园林巨擎陈从周先生在踏访水绘园后留下了这样的情思:

 

如皋好,信步冒家桥。

 

流水几弯萦客梦,楼台隔院似闻箫,

 

往事溯前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