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离婚之旅
作者:储鹏杰 周陈华 发布时间:2012-02-21 浏览次数:1281
何谓幸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谁都不会将“幸福”二字与离婚联系到一起,离婚最多匹配“解脱”。然而,这起跌宕起伏的离婚纠纷却让我和我的两位当事人倍感幸福。
第一次翻阅卷宗,诉状上显示原、被告都是40后,也算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人们常说,少来夫妻老来伴,有什么会让这对农村老夫妻过不下去了呢?强烈的好奇心催促我尽快了解案情,仅财产清单就让人不得不对他俩刮目相看:这对夫妻真不简单!
财产部分初步地描绘出了这对夫妻起家、创业和经营的基本轮廓:村里承包地11亩,位于农村的瓦房四间、附房两间,位于海滨的两处分别为1300亩、800亩的鱼塘,市区商品房一套,北京现代汽车一辆,借条复印件8张,其中最少的10000元,最多的160000元,粗算下来,仅债权就达650000元。在普通人的想象中,这对夫妇本应生活在天堂里,他们幸福的纠结在何处?
我分别拨通了原告孙某和被告宋某的电话。这位老太太给人的感觉就是喜怒无常。首先质疑我此事为什么不在法院解决而打电话给她,当问到她对离婚有啥打算时,先是哭诉,坚决要求离婚,财产部分必须一人一半,包括鱼塘、债权、承包地,恨不得将小汽车也原则性地劈成两半!宋某则是语气深沉,只说了老伴共患易共享乐难,如果她实在想离就依了她,但财产分割上鱼塘已经转包他人了。
虽然双方口头都同意离婚,在财产分割上却总是纠结,诉前调解均告结束,案件进入开庭程序。
庭审那天,老太太更加憔悴,灰白的头发、破旧的羽绒服,没人会认为她身价百万。当案件进入财产部分时,原告在梳理共同财产的同时就指责老头,诸如家里花钱不跟自己商量,老头对儿子照顾过多而没有关爱自己更疼爱的女儿,最关键的是老头有钱了,应酬多了,到哪里都不带上自己。
零零碎碎的话语表达了原告作为女主人要求被尊重的心态,同时也有对被告私生活不放心的隐忧。庭审中,当听到宋某陈述已经将鱼塘转包给弟弟时,原告一度情绪激动,甚至大骂被告,虽然内心有点同情,但都被我严肃制止。而我的内心一直在思索找到那把打开他们心结的钥匙。
突然,老太太的手机铃声响了,也许是还记得我开庭时明确的“将手机关闭或者调成静音”的法庭纪律,她用请求的眼神看着我不置可否,说了句“我儿媳妇的电话,我能不能接一下?”也许案件的转机到了,我点了点头。虽然听不到电话那边说什么,但从原告对儿媳的关心表现出的惊讶足以说明她内心的感动。
于是,我趁热打铁地问了她儿子儿媳咋样。老太太立即点头,还说儿媳妇刚才电话的意思是自己和丈夫会好好努力的,还是希望俩老人能和好。我顺水推舟地问她能不能看在儿子儿媳份上维持这个家庭的完整。老太太不说了,就看着坐在对面沉默的被告。该是做被告工作的时候了。
我将被告带到调解室,老头也道出自己的苦衷。自己虽然对儿子好些,是因为儿子三十多岁还没有好工作,需要扶持一把,不能将来坐吃山空。鱼塘承包权转移是假,原因是鱼塘是一体的,不能分,且原告不会经营。他俩最本质的问题是原告自从家里富起来之后得的“怀疑病”:产业大了以后总避免不了一些应酬,可孙某恨不得24小时跟在后面,就连去浴室都要跟着,总喜欢捕风捉影,瞎猜疑。说同意离婚也是违心之举。
案件很快有了突破性进展。我立即劝原告也不用过于节俭,家里这么有钱,多花点钱叫儿媳妇帮着买几件衣服打扮打扮,跟着丈夫出去都也有面子。况且年纪都大了,也不用处处看着老头,心胸要开阔点。
只言片语很快将原告从离婚的边缘拉回了幸福的起点。被告也表态自己在大事上会尊重她的意见,但要原告相信自己。此时,老太太招起头发说“法官,你看我的头发,才六十出头岁,里面都愁白了。”“你没事别瞎想。”老头回了她句。老太太立即回应:“这不都是为了你,你要是对我好,我就是天天喂你吃饭我都愿意”。“要你喂我,那我都到啥程度啦?”玩笑的话语立即让在场的人哄然大笑。
一次未完成的庭审彻底消除了他们的心结。看着老太太挽着老头走出法庭,可以想象他俩会今后会更加珍惜“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幸福时光。作为案件的承办者,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当事人的幸福就是执法者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