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一过,节前汹涌的返乡潮又变成汹涌的返城潮。大批的农民工又怀着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开始一波又一波涌向城市,成为他们栖身和拼搏的那个城市的“城客”。在这个时候来读叶一剑的《乡愁里的中国》,不免另有一番感慨。

 

以前说到“乡愁”,最典型的莫过于台湾诗人余光中那首《乡愁》诗中所表达的远离祖国家乡的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对海峡对岸祖国的思念之情;而现今的中国,“乡愁”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情感,弥漫在千万人的心头。具体来看《乡愁里的中国》,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本写给所有身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的‘城客’们的书,不过,这里关注城市的角度、层面,不是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也不是专业的城市规划和系统的城市治理理论层面,而是从将城市作为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和制度性议题之一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本身和城市中国的关注”。正因为如此,《乡愁里的中国》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思考,从“乡土中国”、“城市中国”、“城市化中国”、“域外中国”四个层面,来发现和讲述一个政经记者眼中的“真实中国”。它试图通过对一个个真实中国切片的近距离观察,在完成对基层中国故事化记录的同时,寻找到那些鲜活的、原生态的制度变迁的印迹,以此来丰富对于宏观层面的国家转型命题的探讨。

 

其实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百姓来说,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城市,也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想象和向往,却也常常会为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感到无奈、悲伤甚至失望。这种向往是对未知的向往,而在很多时候,迎接我们的都是梦幻般的未知,这种未知世界的不确定性才是令人产生迷惘和悲伤的原因。有人或许会想这种情况是不是只出现在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身上?抑或出现在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身上?他们的既定目标(或是金钱,或是自以为可以得到的地位和合适的工作)没有得到实现,于是就有失落、就有怀才不遇的愤懑?于是,就有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流浪”,就有从一个单位到另一个单位的“跳槽”?事实上,即使是在一个我们已经生活了很久的地方,已经生活稳定、事业有成;即使我们已经走向了一个外表更加光鲜的城市,在所有旁观者看来,那是距离理想更近的地方,我们不免也会产生某种失落而满怀惆怅。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心没有找到一个归宿。很多时候,我们的心就像在黑暗的海上漂浮,没有看到照亮我们前进的灯塔,没有找到回家的路。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很多时候就像一个一路狂奔的孩子,只管朝着自己瞄准的目标前进,而忘了身边的风景,还一不小心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于是,我们失落、迷茫,不知道应该去向何方。

 

“我的心已经出外旅行,我的身体却还在城市里还房贷”。这已经成为弥漫在许多异乡客心中的普遍情绪,直到目前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你已经行走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这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城市里的“怀乡病”而存在,也势必会成为一种流行的城市批判乃至中国的现实和未来。“乡愁”本来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同时又是可以触摸的,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看,在这个多有迷失的“城市时代”。对这种乡愁的关注,不但包含了解决“城市病”的良治思维,而且也包含了治疗城市病中普遍存在的心灵创伤的新思维。就像城市和乡村不是割裂的、也不应该割裂一样,乡愁和城市也不是割裂的、也不应该割裂。在我们的城市规划和治理中,多少保存一些对乡村文明和乡愁思绪的敬畏,或许能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安慰。

 

保存一点“乡愁”,是不是更接近我们心灵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