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工头节前发“白条” 高龄民工依法维权
作者:王秀福 王文睿 发布时间:2012-02-21 浏览次数:267
2月20日,徐州市铜山法院茅村法庭来了十三名特殊的当事人,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已经68岁,最“年轻”的也年逾五旬。这群平均年龄超过60的老汉们来到法庭,只为通过法律途径讨要被拖欠的工钱。
13名高龄民工都来自徐州市贾汪区一个叫做影山的村庄,因为当地盛产石材,祖祖辈辈传下来一门叫做“打石硷”的手艺。所谓“打石硷”,就是用不规则的石材不经加工平整直接砌成地基墙。近十年来随着现代建筑工艺的不断提高,砖瓦和钢筋混凝土逐渐取代“石硷”成为筑墙的首选,这门在小山村里代代相传的工艺也几乎绝迹,只有些高龄的老汉们还能熟练的“打石硷”。“别小看修这‘石硷子墙’,没有一二十年的经验干不了”,当事人之一的周老汉介绍说,“这还是个强体力活,现在的年轻人别说不会,就是会也搬不动大几十斤的石头。”近年来随着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石硷墙”又重新在城市里受到青睐,但“打石硷”的手艺已经明显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代情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村庄里有手艺的老汉们开始结伴外出打工。
这些高龄民工做干的工程是位于繁华闹市的一家汽车4S店,13个老汉随着包工头赵某用了不到20天就砌好了石墙,不料在等着结款时却横生枝节:4S店的总承包方卷走了工程款再无音讯,包工头赵某因为没钱开资,只能给13个老汉发了“白条”。眼看着临近春节却无法拿到自己的血汗钱,老哥儿几个合计后一纸诉状将包工头赵某告上了法庭,分别索要400元至1700元不等的工钱。
铜山法院茅村法庭立案后法官立即约谈了赵某,赵某认为自己也是一名受害者,称自己没钱支付13个高龄民工总额不到8千元的工资,此后赵某便更换了电话号码去到外地承包工程没有了音讯。为了让这些高龄民工尽快的拿到工资,承办法官在春节和元宵两节期间一一次次上门寻找赵某,但总是扑空,赵某家中只有年迈的老父为其看家。法官因此转换了办案思路,带上了几名原告上门对赵某的老父亲做工作。看着和自己年龄相近却被儿子拖欠了血汗钱的民工们,赵某的老父亲被触动了,他不仅主动提过了赵某的联系方式,还将他劝回,当面斥责儿子“见利忘义”。
在亲情和法律的双重攻势下,赵某终于招架不住了,他坦言现在手头的资金全部押在另一处工程上了,确实没钱,但他承诺一定在4月中旬将钱如数交到13个老汉手中,如果逾期将给每人再支付违约金200元,13名原告接受了他的条件。2月20日,赵某与十三名原告一同来到了法庭,在以他的承诺为内容的调解协议上分别签字捺印,该起追索劳动报酬纠纷以调解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