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邺法院建立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心理评估机制
作者:王志红 发布时间:2012-02-21 浏览次数:299
为更科学地了解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心理,给法官审判和帮助当事人改造提供依据,近日,南京市建邺区法院建立了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心理评估机制。2月17日,建邺法院刑庭邀请南京医科大学心理健康研究所、南京宁师傅心理热线专家,为涉嫌盗窃罪的“90后”徐某进行心理测评。法官强调,心理评估完全不同于测谎,不作为案件审判的参考,仅作为法官掌握被告人的心态,并归入其档案材料,作为将来帮助犯罪嫌疑人改造时的重要资料。将严格科学的心理评估机制引入刑事案件审判,这在全国法院还是首次。
2011年10月28日,“90后”女子徐某作为南京河西某宾馆服务员,在值班期间,趁无人之机用其他钥匙撬开该宾馆经理李某存放于收银台专用抽屉锁,窃取该抽屉内的营业款12000余元人民币。因迷恋苹果电脑,徐某第二天就拿着窃来的12000元购买了苹果电脑。案发后,徐某的亲属代为向被害人李某退赔现金人民币12000元。经法庭审理,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赃物予以没收。此前在2009年,徐某在浙江就因为盗窃罪被浙江某县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的,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接到这个案子,我就在想: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女孩一而再、再而三地行窃身边朋友和同事?”徐某一案的主审法官陆真国表示,为了更科学地了解徐某的作案心理,他想到在开庭前对徐某做一次心理测试。建邺区法院刑庭与南京市委宣传部“宁师傅心理热线”的专家进行沟通,通报了此案例。心理专家们也认为,这个案例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完全可以引入专业的心理评估。随后,专家们与南京医科大学的心理学专家进行了联系,请专家安装了专门的软件——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系统,准备在开庭前对徐某进行科学的心理评估。评估的是以做题的方式进行,共设置了300道题目。测试结果是:做题人不够诚实,防备心重,爱伪装自己。专家说这些很贴近生活的题目,看上去很零碎,但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受试人当前的心理状态。“我跟她说,没钱就跟家里说。但她很少说,与家里人几乎不沟通。”徐某的父亲一边摇头,一边对女儿的性格和行为表示不理解。知道心理测试结果后,徐某的父亲表示,等见到女儿后,会针对女儿问题与其好好沟通以帮助改造。
前段时间,建邺法院也审理过一起盲人因琐事伤害他人的案件。庭审时,陆真国法官发现作为被告的盲人,心理防御性很强,自尊心很强,非常要面子,这也是直接造成其犯罪的根源之一。庭审时,心理咨询师耐心疏导,半个小时后倔强的盲人主动交代了自己的过错,并表示要好好改造,争取重新做人。
建邺区法院相关人员说,建立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心理评估机制,是为了更科学、更真实地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对犯罪嫌疑人测评结果将放入其档案材料,如果犯罪嫌疑人最终要服刑,这些材料将送到服刑地,法官会和管教沟通,测评结果将作为管教工作的重要依据,以有的放矢地去帮助犯罪嫌疑人改造,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进一步减少犯罪嫌疑人再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