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司法的细节
作者:杨婷 发布时间:2013-07-29 浏览次数:2368
一本《细节决定成败》,因其简单、明了的观点性而被纷纷传看,其书名甚至成为不少人的口头禅、座右铭。然而,也正是由于这开宗明义的书名,使得大部分拿起此书的人简单地接受了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就认为自己已经能把握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份细节,却并未在现实中认真体会和践行细节的真正涵义。
近期,曾成杰案在行刑前“没有通知家属”的事情在网络舆论中不断地发酵和膨胀,案件所在法院和法官都受到了公众极大的质疑和冲击,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在司法实践中的典型表现。我们无需质疑那些通过严密法律逻辑训练的法官不懂细节,只是他们在处理无数个案时,一不小心会在某个案件中忽视了细节的运用,而有时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有可能激起滔天的巨浪。
曾成杰集资诈骗案可以说是在舆论的高度关注下完成判决的,而现阶段不管是在网络媒体还是个人的讨论中,并没有多少声音质疑其判决本身的合法性。相反的,正是“执行死刑前没有通知家属”这一个细节被不断的聚焦和放大。从长沙中院的说明中可以看出,行刑前“没有通知家属”并没有明确违法法律规定,但是从人道主义角度而言,公众对这一细节的质疑确实有“情理”因素的存在。
一个小小的司法细节,通过不断的讨论,使得其已慢慢偏离了案件本身,网络的传播力量将群众不满的鞭子抽到了中国司法的整体现状上,于是,一场被放大的质疑误导了群众对现实司法的认识,似乎这一事件的发生就瞬间神奇的将我国司法带入了“一片黑暗”,司法公信瞬间一落千丈。
近年来,随着群众法治意识的提升,司法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并重事实上已逐渐在社会各阶层达成共识,特别是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修改和完善,更是将这一精神融入了司法实践中。中国司法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不能缺少舆论压力对司法细节的推动。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对法官司法细节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注意义务。
确实,曾成杰案给我们带来的不应只有负面的教训和压力,作为法官,更应该从反思中真正去体会司法应有的细节和群众需要的细节。我们暂且不论曾成杰的其他子女是否在行刑前见过其父,也不管法院是基于什么原因没有通知这个在微博上申诉的女儿。事实上死刑作为一种最严重的刑罚,是对公民生命权的剥夺,从人性的角度说,即使作为曾成杰案的被害人,也会赞同亲属最后见面权的行使,更何况普通的旁观者。而法官也正是忽略了从基本情理的角度考虑执行细节,才被形势所反噬。
立案法官一句主动的问候,审判法官一份从言行、举止、穿着、甚至眼神上简单的尊重,执行法官从当事人的立场多一点思量,对任何一个法官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收到的效果却无法估量。但是,每一天、每一年,无数的案件在法官手上流转,多少人会在忙碌中忘记了对当事人说一句温暖的话语,在激烈的言辞辩论中忘记了更多的尊重,在复杂的法律关系中忘记了当事人情感的照顾。于是,当事人反感随之产生,甚至会对案件实质和整体司法感觉产生影响。
因此,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不但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想得到,想到了是否能够做到,关键是做到了是否能将其变成习惯,这才是司法需要的细节,这才是每一个案件当事人需要的细节,这才是一位成功法官需要的细节!
我们正处在一个法治发展的全新时代,民众对司法寄予了更多希望和信任,相对应的也给这个时代的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光荣的法官,我们曾经怀抱着伟大的法治梦想进入法律殿堂,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股推动中国法治发展的助力,我们正在用青春和热血践行自己的誓言,我们更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心去品味和实现司法的细节,让全民的中国法治梦最终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