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 玉
作者:秦弘灏 发布时间:2013-07-19 浏览次数:2224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也;鲤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畅远闻,智也;不屈不挠,勇也;锐廉而不忮,洁也。这就是玉所蕴含的五德。因为玉的美,必须经过“切、蹉、琢、磨”的繁复工艺才能焕发,所以,真正的君子也要经过提升修养和磨练品性才能成就。
“玉”可谓集自然之精华,汇人文之精粹,故古人“君子比德与玉”,希望具备“玉”的五德,并以此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纵观玉石文化几乎穿整个中国文化史,人们崇玉,赏玉,佩玉,藏玉是因为“玉”几乎涵盖了我们内心所崇尚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它纯净,坚贞,宁静,含蓄,正气,具备了人们所向往的美好品质,看看流传下来的典故和成语,几乎包罗万象:女娲补天,完璧归赵,化干戈为玉帛,琼楼玉宇,金玉良言,冰清玉洁……最可贵的是“玉”不屈不挠的品质:玉石俱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欣赏和崇尚这些品格,也潜移默化影响,渗透着我的生活。
由于本人从事的司法工作,需要严肃,严谨和严格,故平时常处于紧张状态,长年的司法工作加上个性的内向,使我看起来有点死板得“不近人情”。殊不知业余时间对玉石质地的探讨,雕刻艺术的审美都带给我很多的乐趣。在跨越7000年的玉石文化中徜徉,了解不同品种的玉石特质,不同年代的文化烙印,不同流派的发展历程,真的是其乐无穷。
“玉”的洁白,温润,细腻,在反复观摩和不断触摸中,通过人体皮肤天长日久的“能量交换”,渐渐有了更好的表现和提升,在我们不断的把玩中随着岁月的流失它仿佛就有了“灵性”。一块贴身佩戴的美玉,若干年后,自然就写满了主人的气息和符号。尤其是一件质地,构思,尺寸,做工都相当令人满意的玉雕作品,也是可遇不可求啊,故有“玉随人缘”一说。
多年前我自扬州购得一件“牧归图”的玉雕山子件。山色葱茏,小溪潺潺,一老翁手牵老牛,悠然过桥。微驼的背,反绑的手,随意的绳,反刍的牛,还有那被山风吹拂的胡须,乃栩栩如生!一幅安静祥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场景,跃然在上。
“玉”没有翡翠的艳丽可人,没有宝石的贵气逼人,也没有钻石的璀璨夺目,但我就是喜欢它的洁白无瑕,温润光泽,似谦谦君子,不悲不喜。